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精選6篇)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對實驗觀察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教學難點】能根據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
【教學準備】綠豆種子若干,實驗計劃單(參考書3面),實驗記錄表(參考書4面)。
【教學過程】
一、討論種子發芽的條件:
1、談話導入: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那么,你覺得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呢?
2、學生自由討論,教師摘要板書。(預設:要種到土里獲得養料,需要澆水,需要合適的溫度,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等。這時候教師不要給予取舍,保留學生的各種觀點)
3、進一步引導(拿起一顆綠豆種子):這是一顆完好的綠豆種子,如果要讓它發芽,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條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須條件呢?(說明:從種子發芽過渡到具體的綠豆種子發芽,這樣的討論更有針對性,而且更合理,因為不同種子需要的條件是有些區別的。)
4、師:大家的意見不一樣,看來我們必須通過實驗來判別了。
二、設計種子發芽實驗:
1、師:該怎樣用實驗來證明呢?大家說說要注意什么?(預設:制訂周密的實驗計劃,只能改變一個條件等。)
2、師點撥:為了把實驗做好,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一個條件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3、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及時進行統計。(預設:水組,光組,溫度組,土壤組等,可在此適當排除不適合課堂研究的內容。)
4、以其中一個組為范例,集體討論如何設計實驗計劃。
(1)你們想研究什么問題,你們計劃怎樣做?
(2)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
(3)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么條件?
(4)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芽產生了影響?
(6)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什么?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
2、太陽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太陽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熱源
3、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過程與方法
1、對光和熱的關系作出推測
2、通過用多面鏡子和一面鏡子照射探究光與熱的關系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自然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自然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2、人們掌握了自然規律就能更好地生產和生活
二、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凹鏡、凸鏡,相關課件及圖片
分組實驗:小鏡子、溫度計、不銹鋼勺、放大鏡
三、教學重、難點
認識陽光的強弱和溫度的關系,以及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熱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1)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帶給我們光明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溫暖。光的多少與強弱和溫度的高低有什么關系呢?
2)學生自由說說自己的看法
3)師補充:光源的兩大類,熱光源與冷光源
2、光的強弱與溫度
1)讓我們通過實際的觀測來驗證我們的想法
師啟發:怎么樣才能得到強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強與光弱時溫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師生共同歸納出實驗的兩大步驟
觀察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反射的光強弱有什么不同
用溫度計分別測出它們的溫度
將小組數據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3)各個小組匯報數據,繪制柱狀圖
4)結合圖表,分析一開始的假設
3、凹面鏡和凸面鏡的介紹
1)學生閱讀書上的資料,并相互說說
放大鏡、銅鏡、奧運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條件許可教師最好演示
六、作業設計
作業本上的配套作業
七、板書設計
2.5光與熱
假設:光強溫度就高,光弱溫度就低
驗證:
觀察一面鏡子和多面鏡子反射的光強弱有什么不同
用溫度計分別測出它們的溫度
記錄我們的數據: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土壤中有什么》是在三下《混合》單元的《研究土壤》和四下《巖石和礦物》單元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
教材第一部分“尋找土壤的成分”分三步進行,觀察新鮮的土壤、觀察干燥并弄碎的土壤、土壤沉積實驗。讓學生明白土壤中有肉眼看看得見的物質,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物質,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物質的混合物。
教材第二部分“土壤和生命”通過一幅圖生動地描述了土壤與生命的關系。
二、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1、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
2、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3、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請的顆粒后沉積。
4、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3、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3、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了解土壤是由巖石風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顆粒、動物、植物殘體,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組成。
教學難點: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準備:為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圓柱形玻璃瓶、鑷子、小棍、水、牙簽。
教師演示:小黑板幾塊。酒精燈、石棉網、玻璃片。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談話引入
師:看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實驗材料,猜測一下,我們今天會研究什么?(研究土壤)
師:“土壤”我們在三年級研究過,四年級學習巖石時也提過,你們知道土壤中有什么?
板書:“土壤中有什么”這節課我們又會有什么新發現呢?翻看課文,讀課文第一段。接下來我們就來研究土壤中究竟有什么? [復習舊知,引導學生對土壤作更深一步的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師:這是一份剛從地里挖來的新鮮土壤,把它倒在一張白紙上。材料員拿出白紙放在桌子中間,再把新鮮的泥土倒在白紙上,同學先用肉眼仔細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書本第3頁的表格中。
學生分組研究土壤。
匯報:你們小組有什么發現?(有水分、動植物活體或殘體、沙子、黏土、腐殖質等)。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彈力是物體形狀改變產生的要恢復原來形狀動力;橡皮筋的彈力越大,作用時間越長,小車運動的距離越遠。
過程與方法:用橡皮筋給小車安裝動力;做橡皮筋繞的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認真實驗、收集數據、進行解釋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做橡皮筋的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
【教學難點】
數據的整理和解釋
【教學準備】
實驗用小車一輛、細橡皮筋幾根、細線、測量距離的繩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小車,提問:在前面的課中,我們是用哪種力使小車運動起來的?
2、除了用拉力,我們還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車動起來呢?
3、揭題:今天我們就來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動力的小車
板書:用橡皮筋作動力
二、給小車安裝橡皮筋
1、提問:那我們如何把橡皮筋作為小車的動力呢?
學生討論
2、出示小車安裝的示意圖,學生根據示意圖安裝
3、調試橡筋動力小車
三、橡皮經纏繞圈數與小車行駛距離關系的實驗
1、發現問題。
引導:每個小組的橡筋動力小車都裝好了嗎?下面就用你們的小車來一個比賽,比一比哪個小組的小車跑的最遠。
學生比賽
2、交流討論,發現問題
(1)、起點、終點不固定
(2)、橡皮筋繞斷了
(3)、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多的'跑的遠
3、實驗驗證
指導學生看書本73頁的記錄表,并開始實驗
4、解釋說明
提問:為什么橡皮筋纏繞的圈數多,小車跑得遠呢?
(1)學生解釋
(2)實驗:橡皮筋的力怎樣產生。
(3)出示彈力的概念,書本74頁。
四.小結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5
根里的抽水機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了解根的形態。
2.知道直根系和須根系。
3.了解根的作用。
能力培養
1.通過對植物根部的觀察,學習觀察的要點。
2.通過探究根的作用,學習運用模擬研究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神奇的植物世界,產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培養崇尚科學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重點難點
通過了解根的形態和作用等活動,培養學生細致觀察的能力和運用模擬研究的方法。
教學準備
完整植物的圖片、不同根系的圖片、根尖放大圖片、不同環境中植物根系圖及視頻、廢報紙、橡皮泥。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導入出示課本圖片。
同學們,你們見過叔叔阿姨種小樹苗嗎?為什么那些小樹苗的根部都包著一些泥巴呢?
問題:為什么要用泥巴保護根呢?根有這么重要嗎?
目的:聯系生活中的情景,引出本課探究的主題。
二、活動一:觀察植物的根
導入:要了解根的作用,我們先來觀察根的外形。
出示帶根的草、白菜和蔥的圖片。
觀察:各小組觀察根的形態并記錄其特征。
交流:各小組進行匯報與交流。
媒體:先閱讀課本資料,然后看一段“植物的根系及其分布特點”視頻。
歸納:植物的根可分為直根系和須根系。
延伸:出示一些植物的根,讓學生判斷這些根分別屬于哪種根系,理由是什么。
三、活動二:觀察根系的分布
導入:出示大風吹,樹枝搖的圖片。
討論:大樹不容易被吹走的原因是什么?
觀察:出示一些樹根1樹根2圖片,了解樹根分布的情況。
思考植物能牢牢地“站穩”在地面上,確實是根的功勞嗎?
四、活動三:扎根土壤的秘密
導入:能設計研究植物是如何扎根土壤的方案嗎?
分組討論實驗方案。
交流:各小組交流并完善實驗方案。
實驗:分組實驗,填寫實驗表格。
交流:各組匯報實驗現象。
歸納: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五、活動四:毛茸茸的根尖
導入:出示根尖的放大圖,介紹哪個部分是根尖,根毛長在什么地方。
觀察:各組選擇一種植物的根尖圖片,觀察并畫出簡圖。
問題:你能用語言描述根尖的特點嗎?
猜一猜,這些毛絨絨的根尖有什么作用呢?
六、拓展:不同環境里植物根
導入:出示課本圖中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示意圖。
問題: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有什么特點?
討論:根據圖片進行分析,為什么草原、沙漠里的植物根系會有這些生長特點呢?
歸納:植物的根系生長特點與其生長環境有關。
草原上的植物的根密密麻麻聯成一個網狀,既可以固定泥土,也可以使自己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而在沙漠中,由于沙子松散又缺少水分,所以植物的根系都十分發達,有的盡可能往地下伸長,有的盡可能向周圍擴大,既可以較好地固定自己,又利于自己充分吸收水分。
七、小結
莖里的“運輸網”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了解莖的形態。
2.了解莖的一般結構。
3.探究莖的作用。
能力培養
1.通過觀察莖的形態,進一步學習觀察的方法。
2.通過探究莖的作用,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并嘗試推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對植物的好奇心,產生繼續探索自然的欲望。
2.能嘗試用間接法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培養崇尚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重點難點
通過了解莖的形態和一般結構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方法和分析、判斷能力。
教學準備
變色花及其制作視頻、不同形態的莖的圖片、有斷枝的圖片、有關記錄樹干枝條的觀察表。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導入:出示課本插圖。
問題:波波發現了什么?
彬彬認為莖里流出來的汁液是根吸收來的水分,大家覺得有道理嗎?
二、活動一:水在植物體內的流動
導入:出示課前老師做的“變色花”(或課本圖)。
猜想:花的紅顏色是從哪里來的呢?
觀察:切開莖部,觀察橫截面。思考并記錄。
引導:學生在進行實驗時可能重點會放在花是否變色的現象上。教學時應及時引導學生關注引起這個現象的原因,引導他們發現莖能運輸水分這一功能。
交流:各組匯報自己的看法。
媒體:播放“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視頻。
歸納:莖能運輸水分。
引申:你會做一枝兩色花嗎?回家試做一朵兩色花。
三、活動二:探究莖的其他作用
導入:出示一些不同形態莖一二三四的圖片。
討論:植物的莖除了能運輸水分外,還有什么作用呢?
觀察:大風吹植物不倒的圖片。
歸納:莖還有支持作用。
問題:為什么有人說“樹怕剝皮”呢?
閱讀:出示有關莖運輸養分的資料。
討論:如果有的樹皮被環割了一圈,割得不太深,樹皮會怎么樣呢?割得不寬,又會怎么樣呢?割得太寬,樹皮又會怎么樣呢?
歸納:植物的莖還有運輸養分的作用。
引申:蓮藕的莖是哪個部分?長在地下的莖有什么作用呢?
四、拓展:樹干和枝條記錄的秘密
導入:出示課本驅動頁的圖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發現呢?
問題:葉片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陽光呢?
五、小結
葉里的“加工廠”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了解綠色植物能在陽光下制造淀粉和氧氣,同時吸收二氧化碳。
2.理解沒有太陽、沒有植物地球上就沒有生命。
能力培養
1.通過對自然界中葉的觀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2.通過探究葉的作用,嘗試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初步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保持對植物的好奇心,產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2.認識保護植物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通過觀察葉和探究葉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
教學準備
有關森林的照片、葉片不同排列的照片、光合作用的視頻。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導入:出示課本驅動頁的圖片。
波波和琪琪有什么發現呢?
問題:葉片怎樣才能得到更多的陽光呢?
二、活動:觀察葉片的排列情況
導入:出示課前拍攝的葉片排列照片。
問題:這些葉片在排列上有什么相同之處呢?
交流:說說尋找到的葉片排列特點。
討論:葉片互相不遮蔽的意義。
三、拓展:綠葉的作用
導入:植物沒有葉片會怎么樣呢?長期沒有陽光照射,植物會怎么樣?
媒體:播放“光合作用的過程”視頻。
討論:光合作用的水分、二氧化碳從何而來?
陽光有什么作用?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營養物質會輸送到哪里?
交流:綠色植物能在陽光下制造淀粉,放出氧氣,同時吸收二氧化碳。
思考:有了光合作用,空氣中的氧氣會不會越來越多?
四、小結
五年級上冊科學教案 篇6
科學概念:
重力是物體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夠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拉力越大,小車運動得越快。
過程與方法:
安裝用重力拉動的小車;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系的實驗;用實驗數據驗證自己的推測。
情感、態度、價值觀:
注重獲取證據,用證據來證明觀點。
【教學重點】做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關系的實驗。
【教學難點】用實驗數據驗證推測。
【教學準備】實驗小車一輛、粗線一根、掛鐵墊圈的小鉤子一個、鐵墊圈若干、秒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小車,提問:你有哪些方法讓這輛小車動起來?
(推、用繩子拉)
2、揭題:那我們今天就來研究研究用繩子拉的小車,
板書:我們的小纜車
二、安裝小纜車
1、提問:要把這輛小車改裝成小纜車,能改裝嗎?
說說看怎么改?
2、學生動手操作:將粗線綁在小車上。
3、提問:這樣的小纜車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動?
4、提問:請你仔細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嗎?說說為什么。
5、學生交流討論:在繩子上掛重物,讓重物拉動小車。
6、出示掛鐵墊片的鉤子和墊片,讓學生安裝小車。
三、研究拉力大小與小車運動關系
1、提問:剛才大家在用墊圈的力量拉動小車,發現用了幾個墊圈可以拉動小車?
學生說出不同的個數
2、很多小組的數據都不一樣,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問題。
3、學生交流討論:①可能每個墊圈有點差別。②放墊圈要一個一個放上去,直到小車動起來為止。
4、學生實驗,獲得數據。
5、提問:剛才我們已經用實驗獲得了數據,知道用多少個墊圈的力能使小車動起來,那你認為拉力的大小和小車運動有什么樣的關系,如何用實驗證明?
學生交流討論,推測:拉力越大,小車的運動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的運動速度越慢
提示:(1)、標明小車運動的起點和終點,每次實驗都要從起點開始,終點結束
(2)、每次多個多個增加墊圈,觀察和記錄小車的運動是怎樣變化的。
6、指導學生看71頁記錄表
7、學生實驗
8、交流匯報
四、小結
1、拉力越大小車運動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運動的速度越慢
2、要獲得準確的數據需要多次重復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