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中亞
【教學目的】
一、通過閱讀各類地圖、圖片,使學生了解中亞深居內陸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與工農業生產的關系,并培養學生應用地圖獲取知識的能力。
二、使學生認識加強我國與中亞各國友好合作關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深居內陸的自然環境!
【教學難點】
自然條件對工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具準備】
地圖:①亞洲政區圖。
②亞洲地形圖。
③哈薩克斯坦圖。
圖片:①俄羅斯、烏克蘭、維吾爾等民族人物服飾圖。
②伊斯蘭教、清真寺圖片。
③塔什干城市景觀圖。
投影片:①中亞地形圖。
②亞歐大陸橋圖。
③地形、風向、降水三要素復合圖。中亞地形為底圖;第一復合圖為北半球溫度帶圖;第二復合圖為太平洋、印度洋季風風向和大西洋濕潤氣流前進方向圖。
④自然條件與工農業生產關系圖!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發現法、講授法!
【教學過程】
一、深居大陸內部的位置。
1.引導學生閱讀“亞洲政區圖”,明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的方位。在圖上指出中亞的范圍和主要國家。請一學生上臺,在地圖上指出與我國相鄰的中亞國家名稱。要求學生記住與我國相鄰的中亞國家名稱及其空間位置。
2.在“亞洲地形圖”上組織學生量算中亞距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距離,由學生得出中亞地理位置的第一個特點:距海較遠,深居內陸。
3.在“亞洲政區圖”上繪出古代“絲綢之路”路線,指出“絲綢之路”的起點、經過地區和終點,說明中亞是古代交通要道。
出示“亞歐大陸橋”投影片,指出“亞歐大陸橋”的起點、沿途鐵路線、經過國家和終點、說明中亞是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陸橋的必經之地,現代交通要道。
總結以上兩點,得出中亞地理位置的第二個特點:交通要道。
二、深居內陸的自然環境
1.指導學生閱讀“中亞地形圖”,依據海拔高度,啟發或幫助學生識別各種地形類型,得出中亞地形特征為:
①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②以高原、平原為主,地表沙漠廣布。
要求學生記住帕米爾高原、天山山脈、圖蘭、里海沿岸平原、卡拉庫姆沙漠的名稱和空間位置。
2.出示“中亞地形、風向、降水”三要素復合投影片:
①出示“中亞地形圖”,指出中亞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②在“中亞地形圖”上疊加“北半球溫度帶圖”,說明中亞位于北溫帶,遠離海洋,深居內陸,氣溫的大陸性特點突出:冬冷夏熱。
③去掉“北半球溫度帶圖”,在“中亞地形圖”上疊加“太平洋夏季風風向圖”、“印度洋西南季風風向圖”,說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濕熱氣流受高大山體阻擋,無法深入中亞地區。
再疊加“大西洋濕潤氣流前進方向圖”,說明中亞地區的水汽主要來自大西洋,而且濕潤氣流微弱,廣大地區降水稀少,東部山地降水略多。
總結以上兩點,說明中亞地區:降水稀少。
④帶領學生閱讀課本中的“中亞氣溫降水分布圖”,由學生說出冬夏溫差、年降水量的多少和季節變化。
⑤從氣候與植被的相互關系入手,啟發學生認識到,中亞地區的植被應以草原和荒漠為主。
歸納①——⑤各知識點,得出:中亞大部分地區為干旱、半干旱氣候,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和荒漠為主。
2.要求學生在課本插圖“中亞各國政區圖”中,找出阿姆河,錫爾河;找出里海和咸海。從內流河、內陸湖的概念入手,啟發學生思維,由學生說出這些河湖是內流河和內陸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