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社會》7年級上 第四單元 第五課 干旱的寶地
《歷史與社會》7年級上 第四單元 第五課 干旱的寶地
第四單元 第五課 干旱的寶地 浙江省上虞市濱江中學 陳華 一、教材分析 絲路明珠──著重介紹吐魯番等地的綠洲農業。古代人民發揮聰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發明獨特的灌溉系統──坎兒井,從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綠洲農業,使得綠洲地區豐衣足食,并為“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商旅提供寶貴的水源和食物。可以說,沒有綠洲就沒有“絲綢之路”。 石油寶庫──介紹了波斯灣沿岸國家的石油開采。隨著那里的地下寶藏──石油的開采,從此結束了人們的貧困生活。他們用石油輸出帶來的財富,發展工業、農業,改善人民的生活,并在茫茫沙海中建造了美麗的都市,使這一地區步入了現代化。 教材以兩個不同地區為例,各有側重。第一部分重點講古老而傳統的綠洲農業,這是干旱地區人們生活的基本保障;第二部分重點講石油寶藏帶來的現代化,以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從而揭示了從古到今,干旱地區人們生活變化的歷程,說明了無論是在怎樣的區域環境下,人們都能找到與之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 二、教學目標 1、以新疆和西亞為例,了解干旱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但也有寶貴的自然資源——地下水和石油 2、學會運用圖表比較、分析、概括一個地區的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及對人類的影響 3、引導學生探索、發現,以培養學生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4、讓學生在探究中發現人類如何利用環境和資源,改造環境,創造生活,表現人類社會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激發學生學好知識去開發資源,改造社會。 三、重點難點 重點:新疆的綠洲農業;西亞的 石油資源 難點:坎兒井的構造、石油運輸路線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收集各類圖片、音像資料,自制課件 學生準備:收集了解吐魯番的自然景觀及農作物,有關西亞的圖片資料 五、教學思路 播放音像資料——鳴沙山,創設情景,了解干旱地區的自然景觀,然后出示世界沙漠分布圖,找找陸地上干旱地區,請學生說說干旱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教師補充干旱地區雖然自然環境惡劣但不少地區地下卻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來導入 新課,以新疆為例,人們在干旱的自然環境,發揮人的聰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資源,形成具有特色的綠洲農業,西亞人們則利用豐富的石油資源換取外匯,結累財富改造環境,建設美好家園,表達展現了人們適應干旱環境,并利用、改造自然,創造燦爛的文化這一主題。 六、教學過程 環節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創設 情景 導入 新課 | 讓學生觀看鳴沙山錄像,感受干旱地區的沙漠景觀,并請學生思考這與我們前幾節課學過的家住平原、與山為鄰、傍水而居、草原人家有何不同,自然環境哪個優劣?人們又如何生活? | 學生觀看錄像并思考比較干旱環境與平原、山區、水鄉、草原環境的優劣,是否沙漠地區沒人生活?人們該如何去適應環境? | 觀看錄像,感知沙漠景觀,通過比較,溫故知新,了解干旱地區自然環境的惡劣,進而激發學生如何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 師生 互動 合作 探究 —— 絲路 明珠 | 1、出示世界沙漠分布圖,讓學生在圖上找找陸地上的主要干旱地區,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西亞的阿拉伯半島、和中國最大的沙漠,然后在中國地圖上找到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 | 學生找主要沙漠分布區并上臺點擊新疆、西亞的阿拉伯半島 | 先了解全球的主要干旱地區,然后點明本課要重點學習的兩個案例 | 2、出示絲綢之路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2000多年前開辟的絲綢之路為什么會經過這個干旱地區?引出沿路的綠洲為商人提供食物和水源。
| 學生思考回答沿途人們如何為絲綢之路上的商人提供便利,是什么起了決定作用?
| 了解絲綢之路的歷史和路線,理解干旱地區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否科學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是干旱地區人民生存和發展的源泉 | 3、引導學生思考當地人們是如何把有限的水資源灌溉更多的土地呢? 出示坎兒井結構示意圖 | 學生觀察坎兒井的結構,思考其功能,水資源是如何被充分利用?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 以動態的圖示形象地展示坎兒井節水灌溉工程,它是古代人們智慧的結晶,成為與長城、大運河齊名的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 | 4、播放吐魯番盆地景觀片段,出示一組新疆瓜果圖片,讓學生觀察 新疆盛產哪些水果?種植哪些農作物?你吃過新疆生產的哪些水果?綠洲農業的水從哪兒來的?在現代科學技術十分發達的年代,如何讓古老的綠洲煥發青春?如引進以色利的滴灌技術等 以新疆民謠“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犁人人夸,葉城的石榴頂呱呱。”總結新疆有名的四個水果之鄉。 | 說說看到了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討論如何將古老的綠洲農業煥發青春?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綠洲農業的前景
| 利用圖文資料讓學生感受綠洲農業的繁榮景象,小組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和智慧,為建設現代化新農村獻計獻策 | 師生 互動 合作 探究 —— 石油 寶庫 | 讓學生觀察衛星上拍攝的阿拉伯半島全景圖,了解這里的自然環境,教師補:中東一些國家經常為水而戰,水資源的缺乏制約了農業的發展,進而使這一地區長期處于貧苦狀態,但大自然卻賜予了他們另一種寶貴的資源——石油,并出示美國打擊伊拉克的時政圖片 1、請學生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西亞并找出石油集中分布區,說出主要產油國的名字 2、出示西亞石油輸出路線圖,引導學生思考西亞的石油開采,給這一地區帶來了哪些變化? 3、為緩解水資源緊缺問題,阿拉伯人采取了哪些有利措施? 4、這些石油國現在靠生產石油成為富國,但是將來石油資源開采完了,這些國家將如何生存與發展?假如你是一位設計師將如何開發沙漠地區的地下資源 | 引導學生思考美國攻打伊拉克的實質 讀圖分析西亞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石油分布帶和主要產油國,從西亞的產量、儲量、出口量等方面西亞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討論石油輸出的原因 讀圖回答西亞石油的輸出路線及主要輸出國 學生大膽設想,暢所欲言 | 培養學生主動選擇獲取信息,讀圖和運用地圖分析問題的能力 動態的石油輸出線路,生動形象地說明西亞石油輸出量及輸出地區 配以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讓學生認識到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許多產油國的石油資源將來就會枯竭,所以要考慮長遠的發展,及早另謀出路。 | 師生 互評 總結 提高 | 引導學生對各組交流、學習情況進行互評,最后以想一想、考考你等問題,指導學生小結 | 學生暢談自己的收獲,提出存在問題 | 師生互評和總結,目的是強調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
鞏固練習 讀下圖,回答下列要求: (1)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海域名稱: A B C D E F (2)該地區中部是世界最大的半島 (3)該地區的居民主要是 人種。多數為 人。 (4)該地區主要是 氣候, 資源極端缺乏。 (5)該地區地下寶藏—— (礦產)的開采,而這一的資源主要出口,主要輸出到 、 、 等國家,請你設計幾條比較合理的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