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第20課
〖設計理念〗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掌握明清經濟發展的表現:大量引進外來高產農作物;棉紡織,絲織和制瓷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能力目標:
①引導學生思考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發展緩慢與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兩者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思維能力。
②引導學生聯系明清對外交往的情況和今天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思考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③通過閱讀、思考、表述、反問等培訓方式,指導學生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和技能。
2、過程與方法
①“先學后教,以教導學”,師生互動共同完成課堂教學,以達到教學相長,師生共進。
②利用現代教學技術輔助教學。
③運用實物展示激趣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15—17世紀,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中國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但封建專制制度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正常發展,這說明封建制度已無法推進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它已經衰落了。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封建專制制度的落后腐朽。
②通過學習,了解西方資本主義對外侵略的罪惡行徑,同時認識到落后和封閉就要挨打,只有開放才是民族的發展的必由之路。
〖教學重點、難點及其處理〗
1、重點
①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處理:明朝資本主義產生的前提是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典型表現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②閉關鎖國。處理:政策根源:“重本抑末”的封建經濟策略;基礎:自給自足的超穩定的封建經濟結構;思維:天朝大國的淺見陋識;客觀原因:歐洲殖民擴張;對中外交往的畏懼;具體表現:海禁;影響:弊大于利,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和進步。
2、難點:明清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分析。
處理:已趨于衰落的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社會各方面的進步;事例分析:閉關鎖國使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失去了廣闊的海外市場,阻滯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教學準備〗
1、實物資源
①玉米、土豆、花生等農作物。
②棉布、真絲、呢絨、化纖織物等紡織品。
③清朝銅錢若干。
2、小黑板-----《預習提綱》
(1)明朝時我國廣泛引種了哪些高產農作物?你覺得這些高產農作物的引進將起到怎樣的作用?
(2)明朝時手工業技藝的先進,手工業品的暢銷說明了什么?
(3)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活躍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4)“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①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②“機戶”和“機工”各是什么人?他們之間是怎樣的一種關系?
③它所描述的情況出現于何時?何地?何行業?為什么會在這一時期、這些地區、這個行業出現這種情況?
④假如你是明朝時的一位“機戶”或“機工”,想象一下你一天的生活將是怎樣的?你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5)閉關鎖國。
①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閉關鎖國”能御敵于國門之外嗎?為什么?
②清朝“閉關鎖國”的具體表現是什么?你知道同一時期的歐洲政府最關注、熱衷的是什么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