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學示例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即農業、手工業較前代有了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后期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2.了解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
二、能力目標
1.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與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指導學生通過研讀史料,從材料入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分析、討論“閉關鎖國”政策的后果,提高學生以史為鑒、擁護改革開放政策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
1.明清經濟的發展
2.“閉關鎖國”政策
教學難點
資本主義萌芽
教學方法
1.提問法。通過提問導入新課,可以是本課的教法之一,也可采用其他的教學方法。
2.重點講解法。本課內容涉及到經濟領域的方方面面,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重點講解。避免面面俱到,不分重點。
3.材料輔助法。對于本課中的一些內容,可以通過補充材料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容。
4.縱向聯系法。可以把清朝前期的閉關鎖國和現在的改革開放作一比較,從而證明“鎖國必然落后,落后導致挨打”的道理,做到以史為鑒。
教具準備
投影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在下面的這組投影里,講了一個甘薯傳入我國的故事,我們來看一下它的具體內容。
甘薯之父陳振龍
陳振龍這位祖居長樂鄉下的秀才,是我國的“甘薯之父”。甘薯,由于當初是由“外番”引進的,所以又稱“番薯”。因地下塊如瓜,我國北方又稱地瓜。甘薯有紅、白、黃、紫等多種,可充饑,制淀粉,釀酒。釀出的酒,當地人稱“番薯燒”。
明萬歷年間,陳振龍棄儒經商,到了菲律賓。他見菲律賓到處都種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還容易種植,聯想到家鄉時常災歉,食不果腹,就用心學會了種薯的方法。1593年夏,福州一帶大旱,振龍就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建議試種番薯,以解糧荒。金學曾同意試種,但提出要“秋皇算帳”:就是到收成時要驗收。當時,統治菲律賓的西班牙人嚴禁薯種出境外傳,陳振龍就悄悄買了薯苗,封裝在竹筒里,捆扎在商船邊,沉在水中,在海上走了七天七夜,經廈門帶回福州。7月份種下去,11月就收成果。金學曾派人驗收后很滿意,感謝陳振龍為饑民度過荒年做出貢獻。第二年,金學曾就讓各地推廣,為紀念金巡撫的推廣之功,人們改稱“金薯”。后來甘薯迅速推廣到了山東、河南、河北、浙江、中國臺灣等地。陳振龍五代陳世元,撰寫了我國第一部關于甘薯的專著《金薯傳習略》。國際上將振龍帶苗回鄉的時間定為甘薯傳入我國的時間。
同學們,陳振龍把甘薯引入我國,改善了我國農作物的結構和食譜,成為我國舊時代度荒解饑的重要食物之一。據古籍記載,荒年時,“鄉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間,甘薯已推廣到全國大部分地區。目前全國甘薯種植面積達一億多畝,年產量折原糧達三千萬噸,占世界甘薯總產量的80%,清道光年間,福州人在烏石山建“先薯亭”以紀念這一成功的引進。那么,在明朝時期,我國在對外經濟交往方面還有哪些成就呢?我們這一節課就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
導入語例示二:
請同學們看課本上導入框中的內容:明朝中期,廣東人陳益去安南,當地酋長用甘薯招待。陳益覺得它味道甘美,想帶回去試種?墒牵菚r東南亞各國,嚴禁甘薯外傳。他買通酋長的奴仆,得到薯種,偷偷帶回老家種植。后來,福建商人陳振龍到呂宋經商,看到當地漫山遍野都長著甘薯,在乘船回國時,用重金買下了幾尺薯藤,纏在纜繩上,涂上泥巴,帶回家鄉種植。就在他歸鄉的那一年,福建發生大饑荒,陳振龍讓兒子把薯種獻給福建巡撫,建議推廣種植。甘薯的種植,逐漸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