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下明清時期的手工業發展狀況:
明朝的手工業,一是棉織業的由南向北移動。明代的中、后期,棉紡織業的技術不斷提高,工具日益進步,分布范圍也更廣泛。松江府成為棉紡織業最發達的地區,上海縣產的標布尤為盛行。蘇州府也是諸縣皆產木棉布,浙江的嘉善縣紡紗織布都很發達,所產棉紗數量尤多,有“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嘉善縣城所在地)紗”之謠。北方地區由于“風氣高燥,棉毳斷續,不得成縷……不便紡織”,明末北直隸肅寧人“乃多穿地窖,深數尺,作屋其上,檐高于平地僅二尺許,作窗欞以通日光。人居其中,就濕氣紡織”,后來就織出了細密幾與松江中品相類的棉布。以后,北方各地的棉紡織業便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精美的松江布,每年輸送京師達十萬多匹,送入宮廷的有龍鳳、斗牛、麒麟等花紋,染上大紅、深紫、赭黃等各種艷麗的色彩。一匹上好的松江布,可賣上百兩的銀子。下面請同學們來看課本上的插圖“明朝松江出產的棉布”(或者用投影打出):
明朝松江出產的棉布
[教師引導]現在請同學們根據我剛才講過的內容(即:在明代,北方地區用棉花紡紗織布,經常斷紗,織不出高質量的棉布。明朝末年,北方出現半地窖式房屋,屋檐高出地面二尺多,開窗透入陽光,在里面紡紗織布,織出了緊實細密的棉布)來判斷課本上“動腦筋”中小男孩和小女孩誰說的對?
[學生回答]小女孩說的有一定道理,但小男孩說的更準確,因為紡紗織布不僅要求一定的溫度,更重要的是要求一定的濕度。半地窖式的房屋既有利于保持一定濕度,也有利于維持常溫,所以可以織出好棉布。
[教師講解]絲織業在明代以蘇州最為著名,明清之際遭到破壞,康熙時得到恢復,到雍乾時已有發展。當時,“蘇州東城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全城擁有織機三萬多張,其中緞機通常由132個部件組成,所牽引的經線一般達9000根,有的多達17000根。所產“江綢”“貢緞”馳譽全國,時人稱:“江綢貢緞之名甲天下!背酥,發生在蘇州的反稅監斗爭也能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蘇州的絲織業地位。下面請看蘇州門券上的故事——偉大的織工抗稅斗爭。
[投影顯示]
如果你去蘇州旅游,去謁拜五人墓,你就會發現,傍著五人墓,有一座葛賢墓。在蘇州五人墓的門券上,也赫然印著“葛賢墓”的文字。葛賢,原名葛成,也是明代的一位英雄。
明代的蘇州,商品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各種手工業作坊遍布全城,紡織業尤為發達,僅紡織工人就有一萬多人,蘇州已成為明代紡織業的中心。正因如此,蘇州的紡織業,也就成了朱明王朝榨取的目標。明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XX年)初夏,蘇州一連下了兩個月的淫雨,釀成大水災,農田一片汪洋,小麥顆粒無收。桑田也同時被淹,嚴重影響養蠶,造成絲價昂貴,紡織業作坊的老板收縮業務,又導致大批織工失業。城里城外,饑民啼饑號寒,慘不忍睹。盡管蘇州遭災,人民受難,腐朽的朱明王朝,一點也不體恤,不僅不設法救災、賑災,反而變本加厲,加緊盤剝人民。太監孫隆,被萬厲皇帝派到蘇州來加征稅捐。孫隆到蘇州后,糾集了一批地痞流氓作爪牙,在各城門口和交通要道上設卡立關,對進出蘇州的貨物加征稅捐,城內的商家、作坊,也加派稅額,紡織業加派的稅額最重。充當稅官的地痞流氓,更是渾水摸魚,乘機勒索。弄得客商不敢進城,絲綢布匹銷路大減。蘇州的紡織業由于受到水災的影響,已經風雨飄搖,難以為繼,而孫隆之流的巧取豪奪,更使紡織業雪上加霜,瀕臨崩潰,全城紡織業作坊紛紛停工歇業。一萬多以出賣勞力換取生活費的紡織工人,面臨失業,斷了生計,一家老小,生活無著。為了求溫飽,求生存,一場轟轟烈烈的抗稅斗爭終于爆發。在這一場偉大的斗爭中,出現了一位杰出的織工領袖——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