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漢字的演變 教案
(二)、古老的密碼---戰國文字(板書):
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國被劃分為七個諸侯國。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碼,很難破譯。
投影材料:“刻有楚國文字的銅節 ”和“刻有秦國文字——大篆(zhuàn)的石鼓 ”
大篆是對后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于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因其帶有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于字書《史籀篇》而得名。石鼓文是唐代在陜西鳳翔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今中國考古界一般認為是戰國時代秦國的遺物。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籀文”也叫大篆,通行于春秋戰國,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三.小篆和隸書(板書)
(一) 小篆---漢字的統一(板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對漢字也進行了統一。
投影:圖為秦丞相李斯書寫的《嶧山刻石》。
教師講:小篆是漢字第一次規范化的字體。春秋戰國時的“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后,采納了丞相李斯的意見,推行“書同文字”的改革,統一了文字。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字改革。小篆,小篆又名秦篆,政權式推廣于秦朝。
投影:鑄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使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得到定型,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標志著漢字的統一。
議一議:秦始皇統一文字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什么作用?(從此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統一的基礎,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二)隸書---監獄里造出的漢字:
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miăo)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體。
投影:“湖北出土的秦隸竹簡”和“漢隸。”
秦代有兩次文字改革,一是統一文字,由大篆改為小篆;二是使用了較小篆方便些的隸書。這是第二塊里程碑——文字發展擺脫像形性。
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
四、草書、楷書和行書(板書)
(一)漢字字體的楷模:楷書
中國東漢(25--220)末年,一種新的漢字字體:楷書出現了。投影:“楷書的創始人鐘繇”和“鐘繇作品《宣示表》”
楷書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直至今天,楷書仍是漢字的標準字體。楷書,產生于南北朝,也叫真書、正書。
(二)快速書寫的字體--草書與行書:
古代的中國人還創造出了兩種可以快速書寫的字體:草書和行書。
草書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種。
投影:用章草書寫的漢木簡。
今草是東漢(25--220)人張芝所創。 投影:張芝寫的草書。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張旭所創。狂草極難辨認,但卻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投影:《張旭狂草圖》
行書,產生于東漢。特點:介于草楷之間,字形靈活,書寫便利。是現在人們常用的一種字體。行書是一種實用與審美價值兼具的書體,魏晉(220-420年)時開始流行。圖為最擅長寫行書的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