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下冊復習資料3
材料二:世祖即位之初,……頒《農桑輯要》之書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統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撫司擇通曉農事者,充隨處勸農官!残锌ひ,察舉勤惰。
材料三:元自世祖用伯顔之言,歲漕東南粟,由海道以給京師。始自至元二十年,至于天歷、至順,由四萬石以增為三百石以上,其所以為國計者大矣。 ——摘自《元史•食貨志•海運》
⑴材料一中的“中書省”“行中書省”是什么機構?請引用材料中的話予以說明,元朝建立這種制度的主要依據是什么?
⑵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什么措施?
⑶“歲漕東南粟”指什么?由“海道以給京”的具體路線又是怎樣的?
⑷為了解決運輸糧食的困難,元世祖還采取了什么措施?這些措施起了哪些重要作用?
⑸結合以上三則材料及所學知識,歸納元世祖在歷史上的主要事跡。
2、 “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薄雷
(1) 這段話反映了元世祖什么認識?基于這種認識,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此城者,世界諸城無與能比。 ——《馬可•波羅行紀》
(1)“此城”指什么?為什么說它“世界諸城無與能比”?
(2)馬可•波羅是哪國人?他來中國說明了什么?
(3)《馬可•波羅行紀》這本書對西方人有什么影響?
4、材料一:唐朝以來,不少定居中國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們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
材料二:“胡人有婦解漢音,漢女亦解調胡琴。” ——元末詩選
(1)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元末的什么情況?
(2)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3) 你能說說元朝民族融合的情況嗎?
5、 “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
(1) 指南針是什么時候發明的?在南宋時廣泛用于航海說明了什么?
(2) 指南針傳入歐洲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6、“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1) 這首詞的名稱是什么?是誰的作品?
(2) 從中可以看出作者詞的風格有哪些?詞中的“周郎”指誰?為何把“周郎”和赤壁連在一起?
(3) 試簡述詞的發展歷程。
7、“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胡三省《新注〈資治通鑒〉》
(1)《資治通鑒》的作者是誰?他是哪朝人?如何評價他?
(2)此書是什么體例?記載了哪段歷史?
(3)試以書名的含義來說明胡三省為什么認為這本書是君臣必讀之書。
8、“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之政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有所參決!
(1) 以上是哪個皇帝所采取的措施?新課 標 第一 網
(2) “罷丞相不設”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 殿閣大學士的地位后來有何變化?
9, 明太祖時,大臣宋濂在家中請客。第二天,明太祖問他:“昨天喝酒了嗎?請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回答。太祖笑道:“說得對,沒騙我!闭f著就拿出一張畫著宋濂請客的座位圖。宋濂嚇出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