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下冊復習資料3
時間 1405~1433年 1492~15XX年 1497~1498年
次數 7次 4次 1次
人數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數 大號寶船63艘(共百余艘) 17艘 4艘(一說3艘)
船只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折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思考:請比較一下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有什么不同?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家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形態下進行的,自然經濟帶有封閉性,其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發現新大陸是商品經濟發展的推動,商品經濟帶有開放型,目的是為了獲得財富。從這個角度看,兩人的航海之旅因此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前者促進了中外之間的友好交流,而后者不僅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更重要的還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結合所學知識比較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在目的、性質、影響方面的差異,試分析明清時我國遠洋航海事業與西方相比落后的原因。
答:⑴目的與性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擴大明朝的影響;西方遠航是為了開拓市場,謀取暴利,帶有資本主義掠奪的性質。⑵影響: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西方遠航早了近半個世紀,促進了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加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新航路的開辟為西歐國家的殖民掠奪開辟了道路,有利于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對世界走向整體發展起了重要作用。⑶落后的原因:明清實行閉關政策,禁止海外貿易,航海業每況愈下;西方國家受資本原始積累所驅動,為進行海外掠奪,遠洋航海業蒸蒸日上。
二、戚繼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侵襲中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它們為“倭寇”。
2、明朝中期,明政府派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浙江臺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戚繼光的抗倭斗爭為什么會取得勝利?
(1)這是正義的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
(2)戚家軍紀律嚴明嚴明、作戰勇敢、戰斗力強
(3)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4)戚繼光杰出的指揮才能
(5)與當地明軍并肩作戰。
★★.戚繼光有什么優秀品質值得你學習?
答:戚繼光能在國家危難之時立下遠大志向,挺身而出,時刻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并非追求個人功名的高尚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門才回歸祖國懷抱。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之?埽瑒佑嫈等f,借托言倭奴,而其實出于日本者不過數千,其余皆中國之赤子無賴者入而附之耳!(明)胡憲宗《籌海圖編》.
材料二:寇與商同是人,市通則寇轉而為商,市禁則商轉而為盜。 ——(明)謝杰《虔臺倭纂》
材料三:濱海細民,以海禁過嚴,生理(活)日促(艱難),轉而從盜。 ——(明)趙文華
材料四:明穆宗、神宗時實行較開放靈活的政策,由于海禁開放,刺激了海上貿易的發展、私人海上貿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所謂的“倭患”就煙消云散。 ——樊樹志《國史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