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下冊復習資料3
★★.我國封建社會戰(zhàn)國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各個主要歷史時期相關的政治制度:①戰(zhàn)國時期,韓非子提出中央集權和“法治”思想,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廢分封、行縣制,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②秦滅六國、統(tǒng)一全國后,為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嬴政建立起一套內容包括至高無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權的三公九卿制、地方機構的郡縣制和體現(xiàn)地主階級意志的《秦律》在內的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與措施。③漢初,郡縣制和封國制并存,諸侯王尾大不掉,逐漸威脅中央;漢景帝和漢武帝相繼采取“削藩”和“推恩令”以及“附益之法”等措施,成功地解決了王國問題;接著,漢武帝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chuàng)立刺史制度,形成“大一統(tǒng)”局面,鞏固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④隋唐時,繼承并發(fā)展?jié)h魏以來政治制度,實行三省六部制,將秦以來的丞相職權一分為三,使之互相牽制和監(jiān)督;把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職權分散給六部,限制地方割據(jù)勢力的產生和發(fā)展;開創(chuàng)并完善科舉制。這些都標志著中央集權制度的完善。⑤北宋建立后,吸取唐朝后期藩鎮(zhèn)割據(jù)、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政權更迭頻繁的歷史教訓,采取強干弱枝的措施,將地方軍權、行政權和財權收歸中央,消除了割據(jù)因素,并發(fā)展科舉制,擴大統(tǒng)治基礎,加強了中央集權。⑥元朝建立后,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實行行省制度:中央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地方設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員管理,這既是古代郡縣制的發(fā)展,又是后代省級行政機構之始。⑦明清時期進一步強化了以皇權為核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明初,中央廢除了秦漢以來的丞相制度,權力分屬六部,由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實現(xiàn)了皇權和相權的合一;地方廢除元朝以來的行省,設三司分權;并實行特務統(tǒng)治、八股取士等措施,加強集權;清朝沿用明制,設內閣、置六部,但還保留議政王大臣會議,后增設軍機處,軍國大事全憑皇帝裁決,決策權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還強化八股取士,屢興文字獄。至此,中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中國封建社會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演變與發(fā)展的特點:①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集中體現(xiàn),其內容既有較明顯的繼承性與共性,也有和時代特征相關的特殊性。②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強化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演變過程也始終矛盾交織: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和斗爭;地方和中央關系的博弈(皇權加強意味著地方割據(jù)勢力削弱,反之就膨脹);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專制措施的結合。③維護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皇權;調整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加強對人民的控制是歷朝封建統(tǒng)治者實行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原因(其中前者是根源)。④延續(xù)兩千余年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影響十分深遠:在封建社會前期的秦漢至隋唐時期,其維護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與發(fā)展、促進社會穩(wěn)定和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等積極作用是主要的。而在封建社會后期的北宋至明清時期,其消極作用則逐漸增大,尤其是明清時期,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進一步強化,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其危害尤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