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下冊復習資料3
(1) 監視宋濂的是什么人?他們由誰直接指揮?
(2) 為加強對臣民的監視,明朝統治者后來又增設了什么特務機構?由誰統領?
(3) 這段史實說明了什么?反映了明朝統治的什么特點?
10、 “愚以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
(1) 這是哪位著名思想家說的話?他抨擊了什么?哪一時期的?
(2) 文中的“焚書”、“咸陽之郊”指的是什么事?發生在什么時期?
(3) “八股文”有什么特點?它有什么危害?
(4) 歷史上還有其他類似于“咸陽之郊”和“八股之害”的事例嗎?
11、 “自永樂(明成祖年號)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歷…三十余國,余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
(1) 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個歷史事件?說出其起止時間及最遠到達的地方?
(2) 這一事件有什么歷史意義?
(3) 為什么航海者能取得成功?材料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4) 為什么說這一事件是我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12、 “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1) 這句詩是的作者是誰?
(2) 作者在詩中表達了什么愿望?
(3) 作者最主要的事跡是什么?這一事跡的背景是怎樣的?為什么他能取得成功?
(4) 如何評價作者?為什么?
材料分析題答案
1、(1)元朝的中書省是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行中書省是地方最高的行政機構;依據是“采取故老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 (2)元世祖讓有關部門編輯成《農桑輯要》,頒發于民,指導農業生產,選派勸農官,并把農業生產好壞作為評定地方官政績優劣的依據。 (3)元大都人口眾多,每年都要依賴南方供應糧食,糧船從長江口的劉家港出發,經黃海、渤海到達直沽,再轉運到大都。 (4)開鑿了從山東東平到臨清的會通河和從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連接起原有的運河。作用:這樣,漕運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保證了大都的糧食供應,加強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航運業的發展。 (5)第一、1271年改國號為元,統一全國,忽必烈就是元世祖。第二、元世祖重視發展發展農業,采取了發展農業的措施。第三、為南糧北運,元世祖開鑿新運河、并開通規模空前的海運。第四、元世祖鼓勵對外交往,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第五、元世祖實行行省制度,鞏固了元朝的統治。
2、(1)重視農業(2)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做牧場。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北方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開鑿了運河,還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
3、(1)大都。因為大都既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2)意大利旅行家。說明元朝中外交往很頻繁。(3)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向往。
4、(1)民族融合的發展,并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2)元朝時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3)許多漢族人來到邊疆,為那里的開發做出貢獻;邊疆各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契丹和女真逐漸和漢族融合在一起;回族形成。
5、(1)北宋,說明南宋海外貿易發達,對外交往頻繁。(2)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
6、(1)《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2)氣勢豪邁,雄健奔放;(3)三國時的吳國將領周瑜;因為周瑜曾在赤壁與曹操大戰,結果周瑜指揮孫劉聯軍取得勝利。(4)詞在唐朝時已出現,最初在民間流行。經過五代到兩宋,詞得到很大的發展,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