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學示例
生丁:南糧北運的加強,證明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完成。
……
[教師引導]關于元朝的對外交往,我們來看一下馬可•波羅的情況。
[投影顯示]
中意友好使者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將地大物博的中國向歐洲人作出報道的人,他在他的游記中以100多章的篇幅,記載了我國40多處的城市地方,對當時中國的自然和社會情況作了詳細描述。因此,馬可•波羅被譽為“中世紀的偉大旅行家”,中西交通史和中意關系史上的友好使者。
馬可•波羅的家鄉威尼斯是一個古老的商業城市。他家祖輩也是世代經商,1271年,年輕的馬可•波羅以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身份,懷著了解東方的心情,踏上了東行之途。1275年夏,抵達元代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多倫西北)。以后馬可•波羅等人到達大都,并居住10多年。
馬可•波羅到達大都時已經21歲,風華正茂,由父親和叔父帶著覲見忽必烈大汗。忽必烈在和馬可•波羅的接觸中,發現他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因此對他很器重,幾次安排他到國內各地和一些鄰近國家,進行游覽和訪問。根據游記記載,馬可•波羅出訪過云南,他還去過江南一帶,他的游記里有淮安、寶應、高郵、泰州、揚州、南京、蘇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城市的記載,其中在揚州他還擔任官職3年。此外,馬可•波羅還奉使訪問過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如印尼、菲律賓、緬甸、越南等國。1295年回到了離別20余年的家鄉威尼斯。不久,一部舉世聞名的《馬可•波羅游記》或稱《東方見聞錄》就誕生了。我國學者根據不同版本也翻譯過7種,其中1935年馮承鈞將法人沙海昂的注本翻譯過來譯名為《馬可•波羅行紀》,在中國流行較廣。
馬可•波羅的這本書是一部關于亞洲的游記,而其重點部分則是關于中國的敘述,以敘述中國為主的《行紀》第二卷共82章,在全書中分量很大。在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關于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在《行紀》的第二卷,還對杭州有詳細的記述。書中稱杭州為“行在”、“天城”,稱蘇州為“地城”。“行在”是南宋時代對杭州的一般稱呼,指皇帝行幸所在的地方;而“天城”“地城”,也就是我國諺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一種譯稱。對于號稱天堂的杭州,馬可•波羅更是贊不絕口,《行紀》里記載杭州人煙稠密,房屋達160萬所,商業發達,說“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無數”。并說杭州人對來貿易之外人很親切,“待遇周到,輔助及勸導,盡其所能”;又講到杭州市容整齊清潔,街道都用石鋪筑;人民講究衛生,全城到處有冷熱澡堂,以供沐浴之用,戶口登記嚴密,人口統計清楚,對西湖的美麗和游覽設施,書中更有詳細的記述,馬可•波羅稱贊“行在城所供給之快樂,世界諸城無有及之者,人處其中自信為置身天堂。”由于他對杭州特別贊賞,所以幾次來到這里游覽。
在《馬可•波羅行紀》中,還有專門的篇章談元代通行的紙鈔和中國使用已久之煤。馬可•波羅記述忽必烈在京城設有造幣局,先以桑樹皮制造紙張,然后以它制印紙幣,這種紙幣不但通行國內,就是在和外商貿易中也有流通。他還說到在中國北方親自見到“有一種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脈絡,燃燒與薪無異,其火候且較薪為優”。毫無疑問,這是說的我國境內蘊藏豐富的煤炭,其實我國以煤作為燃料,早在漢代便已經開始。馬可•波羅在這時還當作“奇異事物”來記述,說明歐洲在13世紀用煤還不普遍,而中國在元代則是司空見慣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