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與青銅器
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甲骨文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文字,它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與今天的漢字有著淵源關系。
2.商朝的青銅鑄造業高度發達,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二、能力目標
1.教師指導學生思考“甲骨文和青銅器的發現怎樣體現了商朝的社會經濟的繁榮?”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和歷史分析能力。
2.教師引導學生通過了解三星堆青銅文化,想象古蜀國的社會生活狀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和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文化是古代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從而增強民族認同感與民族平等觀念。
教學重點:甲骨文、青銅器。
教學難點:對一些專門的科學知識如甲骨文較難講述清楚;
教學方法:采用綜合教學法,包括講述法、討論法、直觀法等。
課型設計:新授課、活動課
課前準備:教師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一個小組主要負責搜集和整理有關甲骨文的資料,一個小組主要負責有關商朝、西周青銅器的資料,另一個小組則負責有關三星堆為代表的蜀文化的資料。各小組將這些資料制作成課件,以備課堂展示使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國是世界上文明古國,創造出來許多燦爛輝煌的文化,在我們學習過的先秦時代,文化空前繁榮,成就突出,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
一、商朝的甲骨文
教師首先做商朝占卜的模擬試驗,并告訴學生,人們根據龜甲或獸骨上炸裂的紋理,判斷是兇是吉。然后提問學生:古人對占卜的結果相信嗎?重視嗎?結果會被記錄下來嗎?學生肯定會回答:相信,重視,一定會記錄下來。教師繼續提問:那么,古人會用什么方法記錄結果呢?又記錄在哪里呢?教師指導學生看教材,閱讀有關甲骨文的內容并出示甲骨文的圖片給學生以增強感性上的認識。然后請第一小組展示有關甲骨文的資料:
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商代統治者迷信鬼神,要去打仗,能勝與否?今年小麥,豐收與否?老天下雨嗎?有人進攻嗎?王后什么時候生孩子?是男呢還是女呢,等等,全都要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記所占事項及事后應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XX余字,公認千余字。甲骨文字被人們看作是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公元前十四世紀,商王盤庚遷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陽小屯一帶,史稱殷墟。商滅亡后,殷都成為廢墟。甲骨文也被埋入地下三千多年,約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被河南小屯村民發現,搜挖甲骨為“龍骨”賣給藥店。一八九九年,王懿榮偶然發現甲骨上的文字,遂進行收集。王懿榮是光緒六年進士、翰林,他對我國古代文物有精深的研究。當一八八九年他在北京發現甲骨后,確定為“殷商故物”購得數千片,是為我國研究殷墟甲骨文字開創之始。自此以后,殷墟甲骨文才從 “龍骨”變成了珍貴的古代文化研究資料,避免了我國這一古代文物繼續大量人為地毀滅。
通過文字的閱讀和圖片的展示,使學生從中捕捉到有效信息,了解到甲骨文的發現、名稱來源和它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所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從占卜的內容總結出,甲骨文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堪稱是現存最早、最珍貴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