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b.西漢:對于王國叛亂進行了堅決的鎮壓,解決了王國問題。
結論:不管是西周還是西漢,分封的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治,當中央政權強大時,能夠控制封國,穩定統治,但當中央政權衰落時,將無力控制封國,其統治也將難以維持。
(2)“七國之亂”之前各諸侯國的發展狀況如何?這種局面對西漢的統治是否有利?漢景帝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的?
(3)漢武帝推行的“推恩令”比景帝的“削藩”哪個更好?“推恩令”的實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3、強化監察制度
漢武帝非常重視人才,學生可根據材料介紹一兩個下層人物,突出漢武帝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在重用賢才的基礎上,漢武帝又大力加強監察制度。請一位同學講述有關漢武帝對待官員的故事,讓同學們體會漢武帝的專權。
4、西漢的鼎盛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漢武帝時期西漢走向鼎盛的原因。可以提示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漢武帝本人等角度進行分析。最后,請學生簡要描述西漢極盛時期的疆域。
課堂小結
教師啟發學生進行課堂小結,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一定要特別點明漢武帝的“大一統”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這種中央集權制度,對此后多年的中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課后作業:
寫一篇分析中央集權制度對今日中國的影響的小論文。
教案點評:
本課教學設計采用了教師指導學生活動的探究式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發動學生,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體會歷史情境,思考并表達各自的見解。
在解決“大一統”這個重點和難點問題時,教師通過安排學生展示課前準備的資料,提出問題引發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及其歷史意義。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注意了課前準備和課后活動,使課堂教學獲得了雙向延伸,有助于提高教學效果。
1.漢高祖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客觀原因是( )
a.社會十分貧困 b.秦朝滅亡教訓
c.大臣陸賈的建議 d.劉邦遠見卓識
答案:a
分析: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教師一定要講清主觀與客觀的區別。客觀原因是指獨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選項b、c、d都是屬于自我意識方面的原因,即主觀原因。
2.西漢“大一統”這一歷史概念的核心是( )
a.“大一統”即管轄疆域的大統一
b.由董仲舒發揮儒家學說而提出
c.皇帝即天子,代表天統治人民,天下臣民皆聽命于皇帝
d.適應休養生息政策的需要
答案:c
分析:“大一統”的含義是中央加強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統一領導,而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面。明確他是西漢統治者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就不難選出正確答案。
選題角度:
第一題是一道最佳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漢初社會歷史背景的了解,以及對休養生息政策的客觀原因的理解能力。同時,此題也考查學生對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的區別能力。
第二題也是一道最佳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大一統”這一歷史概念理解能力。同時,此題也考查學生對“大一統”與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之間的關系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