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統治》導學案
西漢的統治:從“無為”到“有為”——大一統帝國的重建與鞏固
【環節一】導入:早期國家形態概覽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從早期國家形態演進的視角來復習《西漢的統治》。首先,我們一起來扼要概覽一下中國早期國家形態。
縱觀中國先秦三代,從國家形態演進與完善角度看:
1)夏朝的統治,不過是松散的部落與王國一體多元并存的部落聯盟聯合體;
2)到了商朝,盡管已經出現了內外服制的國家管理,但它仍然是一種松散的獨立方國聯盟的聯合體;
3)然而,自西周開始,周天子通過封邦建國實現了天下歸周,通過宗法制度實現了天下歸姬,通過禮樂制度實現了天下歸心,建構起一個具有明顯集權化傾向的邦國聚合體。
4)春秋戰國時期,東周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革。諸侯的割據紛爭導致西周制度禮崩樂壞,建立在血緣宗法和禮樂制度上國家管理體制走到窮途末路。
5)在新經濟、新階級、新思潮不斷萌發涌現的時代,一種嶄新的國家管理模式正在醞釀之中。公元前221年,秦國順應時勢統一六國,開創了大一統中央集權體制。
6)然而,強大的秦朝僅僅存在了XX年便告終結。由秦所開創的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帝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局。面對強秦驟亡后的現狀,繼之而起的西漢統治者將何去何從呢?
【環節二】漢初“無為”:大一統帝國的順勢重構
一、背景:突出對秦亡的借鑒:
主觀認識:
客觀現實:
二、舉措:
政治:
經濟:
思想:
民族:
注意:繼承秦制 革除弊政
三、成效:經濟恢復 社會穩定 文景之治 帝國重建
【環節三】武帝“無為”:大一統帝國鞏固
一、背景:因時而動
經濟:隨著社會經濟的復蘇和財富日臻豐厚,西漢統治者的主導思想發生了變化。
政治:漢武帝繼位后,銳意進取,經營開拓,需要積極有為的思想學說為其治國安邦提供理論依據,這成為儒學地位迅速上升的契機。
思想:儒學的改造:漢儒大家首推董仲舒,他兼采陰陽五行學說,柔和改造,形成新的儒學體系。他將天道與人事相比附,系統提出“天人感應”之說。迎合統治者需要。
二、舉措:
政治:
思想:
民族:
文化:
三、成效
幾點注意:
1)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方面:
“二世而亡”——寬簡舒緩:休養生息、省刑約法;
“孤立而亡”——郡國并行、王國問題;
2)在無為而治的舉措方面:漢承秦制;革除弊政;
3)關于漢初治國思想——黃老之術:以道家為主,又兼采儒、法,主張守道遵法,禮法并用,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
幾點注意:
1)武帝時代,儒學為何會獲得如此獨尊的社會地位的?(時代的迫切需要、儒學內容的變化)
2)漢代儒學與先秦儒學的比較;
3)西漢治國思想的成熟及其影響(對后世);
【環節二】大一統帝國的重建:漢初“無為而治”
1)漢初為何“無為而治”?(背景)
(1)秦鑒不遠:暴政與孤立;(主觀認識)
(2)百廢待興:蕭條與貧弱;(客觀現實)
2)漢初怎樣“無為而治”?(舉措)
(1)政治:漢承秦制 省刑約法:皇帝制度、中央官制,郡縣制度;政令施行寬簡舒緩,與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2)經濟:休養生息 輕徭薄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