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統治》導學案
(3)民族:被動退讓 屈辱和親;
(4)思想:守道遵法 清靜無為;
3)“無為而治”成效如何?(后果)文景之治
(1)社會穩定
(2)經濟恢復
教師策略:
關于背景,可以請四川學生先來回答,然后晉元學生補充,如果完整簡單總結,進入下一環節;關于內容,可由晉元學生先回答,然后四川學生補充(漢與匈奴問題四川教材中涉及);關于后果,教師直接說出來就可以了。
教師總結:
1)關于背景的說明:總結秦朝滅亡的教訓方面:“二世而亡”——休養生息、寬簡舒緩、省刑約法;“孤立而亡”——郡國并行,王國問題;
2)關于內容的說明:漢承秦制:西漢繼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體制,但在地方管理上做了改變:實行郡國并行;革除弊政: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暴政:所以,漢初在統治政策及治國理念上是借鑒秦暴政而亡的教訓;
3)關于漢初“無為而治”與大一統帝國的關系:西漢統治者通過無為而治的措施解決了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問題,初步實現了社會秩序的恢復,大一統帝國重建。
【環節三】漢武帝時代:大一統帝國的鞏固——“有為而治”
1)漢武帝“有為而治”的迫切性:
(1)經濟:經濟發展 國力強盛;
(2)政治:武帝即位 加強集權;
(3)思想:陰陽道法 儒學改造;
2)漢武帝“有為而治”的新舉措:
(1)政治:內外朝制
刺史制度
“推恩令”
(2)思想: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3)民族:主動出擊 解除威脅;
(4)文化:儒家典籍被成為“經”,解釋和闡發儒家經典成為專門的學問,成為“經學”。武帝規定《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設立五經博士,專事儒經的研究與傳授。后又在長安興辦太學,教授五經,入學者完成學業經考試及格,即可擔任官職。郡縣也可建立地方學校,配有經師授學,以培養官吏的后備人選。由于經學的研習、傳授為學者的入仕開辟了通途,因此通經致用成為文人學士的普遍追求。
教師策略:
1)背景請晉元中學學生回答,四川學生補充;(這部分內容比較散,晉元學生不一定到位,主要看四川學生提供什么答案,最后由教師條理化總結出來)
2)措施方面:先由四川學生回答,晉元學生補充。(本部分內容,民族關系方面四川學生應該清楚,關于儒學獨尊及文化建設方面晉元學生清楚,但是,文化方面學生不一定會注意,需要教師來總結)
3)對“有為而治”的認識:
教師總結:
1)關于背景:能夠從經濟變化、政治需要、思想改造方面來深入分析;
2)關于內容:重點突出“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這是漢代對大一統帝國的最突出貢獻。
3)關于西漢統治的總體評價:(1)對大一統帝國發展的作用:無為而治與重建;有為而治與鞏固;(2)西漢為大一統帝國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是中國古代治國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階段。(3)對后世的深遠影響:無為而治成為以后歷代王朝治國之初的主要手段;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意識形態;(4)西漢的統治思想是禮法并重的;
【小結】單元復習的一般方法:
(1)有高度:圍繞靈魂尋找整合視角
(2)有重點:突出本單元的關鍵內容 建構教材文本認知體系
(3)有細節:認真細致梳理教材知識
【環節四】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