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的統治》導學案
【案例1】
材料1:漢興之初,反秦之敝,與民休息,凡事簡易,禁罔疏闊,而相國蕭、曹以寬厚清靜為天下帥,……民務稼穡,衣食滋殖。至于文、景,遂移風易俗。
——《漢書》
材料2: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內改法度,……時少能以化治稱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內史公孫弘、倪寬……三人皆儒者,……以經術潤飾吏事,天子器(注:器重)之。
——《漢書》
(1)在漢初統治者看來,“秦之敝”主要表現在哪里?(2分)
(2)西漢統治者是怎樣反“秦之敝”的?效果如何?(4分)
(3)孝武是指誰?他是怎樣“內改法度”的?(4分)
(4)概述董仲舒是怎樣“以經術潤飾吏事”而被統治者重用?(4分)
(1)重功利(大興土木,濫用民力,賦役沉重),恃酷法,急切苛刻,未推行分封制而孤立無援等(任一,1分,共2分)。
(2)汲取秦亡教訓,推行黃老思想(1分),采取“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倡導以農為本,(1分)提倡節儉,廢除嚴刑酷法,重視教化等。(1分)出現了“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的社會景象,史稱“文景之治”。(1分)
(3)漢武帝;(1分)即位后,加強皇權,裁抑丞相職權,啟用身邊親信近臣,讓他們參與朝廷軍國大事的討論,形成內外朝制度;還創設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監察官員,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和控制;又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權力,大體消除了漢初郡國并行制帶來的負面影響。(每個層次1分,敘述須完整)
(4)他兼采陰陽五行學說,糅合改造儒學(1分).將天道與人事相比附,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之說,倡導“君權神授”、“三綱五常”以及“大一統”的主張,(任二2分)以利于統治和社會安定,并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思想上的統一來維護政治上的統一。(1分)
【案例2】
材料1:董仲舒新儒學的基礎是“天人感應”學說。他認為人君受命于天,進行統治,所以應當“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如果人君無道,天就會降下災異來譴責和威懾。如果人君面對災異而不思悔改,就會出現“傷敗”,因此人君必須仿效天道,實行仁政。
材料2: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梁啟超、章太炎、鄧實、劉師培等著名學者,共同認定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學術文化的專制獨裁,是造成中國文化學術落后的禍根罪源,也是導致中華民族瀕于滅亡的重要原因。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問題:
(1)材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怎樣的心態?簡析他產生這種心態的思想根源。(4分)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觀點?請談談你理由。(4分)
(1)既要維護君主權威,加強集權,又企圖限制君主的暴政。 (2分)
董仲舒繼承了儒家“仁政”學說,又吸收了法家中央集權的學說。陰陽家的天道觀;(2分)
(2)贊成說:推行“獨尊儒術”后,以五經為代表的儒學成為官員選拔、學校教育和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儒學成為了歷代王朝統治思想和傳統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不利于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通經致用成為了文人學士的普遍追求,忽視了自然科學的地位和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不贊成說:漢武帝用溫和的方法推崇儒學,只是把儒學定為官學,并未禁絕其他學派的流傳。從儒家學者中選用官吏,不僅發揚了儒學,也提高了吏治的水平,重視禮儀也有利于教化民眾。儒學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形成了以儒學文化為核心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創建一統帝國和禮儀之邦。
審題:1)善于從材料中折射教材內容;2)善于從材料中定位時間空間;3)善于從材料中發掘答題信息;4)善于從材料中領悟審題思路;5)善于從材料中尋找關鍵概念。答題:規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