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導學案蘇教版
現代人類的生活與生產方式比以往任何時期發展的速度都要快速迅猛。人類的生活、社會的發展,包括我們現在的課堂和教學,這樣的變化都是得益于什么的進步?——科學技術。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在科技領域的諸多發展,了解這一時期的杰出科學家和他們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學習目標)
我們今天課堂的定位叫做生本課堂,那么就需要大家充分的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了。大家是課堂的主角,怎樣才能在歷史課堂的舞臺上表演出色,首先肯定需要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請大家自學課文,了解課文的三個子目給我們介紹了哪些科技領域、哪幾位著名科學家,做出了哪些重要的貢獻!
科技領域
代表人物
主要貢獻
數學
祖沖之
圓周率計算
農學
賈思勰
《齊民要術》
地理學
酈道元
《水經注》
對于以上這幾個領域,大家最熟知的是哪一個?——數學領域
我們九先來研究課文的第一節,關注時事新聞的同學肯定對這一張圖片并不陌生,(出示“嫦娥”三號探月圖片。)
XX年,北京時間12月2日凌晨1點30分,“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并將“嫦娥三號”月球探測器成功送入軌道。這是中國首次實施月球軟著陸計劃,是其太空計劃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嫦娥奔月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中國先民早就擁有了神游天際的夢想,如今我們借助科技的力量,正在將神話變成現實。大家知道月球上有沒有嫦娥存在?——沒有。
但是月球上卻真是的有我們中國古代一位偉大科學家的身影。他就是祖沖之。(出示祖沖之山圖片)。那么祖沖之對世界科學文化做出的最重要貢獻之一是什么?
——圓周率的計算。我們在小學階段就已經認識到圓周率和它的應用了,那位同學來告訴我們:
·什么叫做圓周率?
·圓周率在數學計算,有哪些應用?
【活動】如果在不知道圓周率數值的情況下,你能想辦法計算出圓周率嗎?(學生活動,鼓勵發言,支持討論。)
①你的做法能不能做到精確無誤?
②在不知道周長與直徑關系的前提下,能否計算?
古人的智慧令我們驚嘆,在缺乏知識經驗和精密工具的情況下,早在三國時期一位數學家劉徽九創造了一種“割圓法”來計算圓周率。(ppt展示)劉徽將正多邊形的邊數成倍增加,一直計算到正九十六邊形,求的圓周率為3.141024。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了。
不過,科學上一直是主張精益求精的,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南朝宋、齊之際的科學家,祖沖之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挑戰這一個極限,將正多邊形的邊數計算到24567條之多。他計算出的圓周率數值是多少呢?
這個成績怎么樣?
他成為了世界第一人(第一個把圓周率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歐洲人早了約10XX年。)
【活動】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為什么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我們來看一段材料。總結一下祖沖之能夠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嚴謹求真、刻苦鉆研、善于思考、勤于動手……
正是在這樣的精神之下,祖沖之才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我們從小字材料中可以看出,他還在哪些領域頗有建樹呢?——天文歷法、機械制造。
為了自己的夢想,付出努力,并取得成功,這真是一個讓人感到幸福的事情。我們最近社會上重視流傳著“中國夢,我的夢”的話題,大家的夢想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