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君權的加強(精選12篇)
明朝君權的加強 篇1
教學示例課題名稱明朝君權的加強課型新授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目標知識目標明太祖廢行中書省、設立三司等,設錦衣衛,八股取士等、加強君權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和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情感價值觀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多民族的統一,也是衰落的表現重點、難點明朝君權加強的措施;八股取士過程和方法聯系舊知識,(前后聯系)教學媒體投影
教學程序
a教學風向標 明朝是一個君權高度集中的朝代。 其證據是: 廢行省,設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設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明朝君權的加強,也預示著封建制度的日趨衰落。 b板書設計 第 15 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一、明朝的建立 1、 元末農民戰爭 2、 1368年朱元璋稱帝 明太祖 3、 1368年元滅明 二、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利 1、 廢行省,設三司(地方) 2、 廢丞相,權分六部(中央) 3、 設特務機構------錦衣衛 4、 實行八股取士 三、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 2、 1421年遷都北京 3、 加強控制增-----廠衛 小結本課: 明初統治者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鞏固明朝的統治有著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國家的統一,但明初的這些措施,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伏了危機。 教師活動 學習指導 1、 提問:一個新的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來鞏固統治? 2、 總結:防止大權旁落,君權加強。 3、 分析每項措施的作用 4、 《范進中舉》科舉制度害人。八股取士成為皇帝的奴仆,把知識分子的思想限制在封建儒家思想內。 5、 藩王 明太祖時分封子孫,他的后果怎樣?(王國問題) 6、 明成祖的遷都 進一步鞏固北方邊防加強對少數民族的控制 7、明成祖強化君權:a削藩b設東廠特務機構 學生活動 自主學習回答問題 1、 隋唐時 2、 在本課中明朝有哪些措施? 3、 討論探究: 為什么要采取這些措施?、 4、 小故事 大學士宋廉請客(特務監視百官)加強皇權 5、回憶當年漢高祖的分封導致七國治亂 5、 學生朗讀課文(靖難之役)非重點 6、 思考: 明成祖遷都的目的是什么? 7、 拓展思維 8、 交流答疑 9、 自我測評 10、完成目標,總結 課后記內容多,線索明,學生易理解。
明朝君權的加強 篇2
第十五課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處理朝政,設置錦衣衛,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遷都北京、實行學范、增設東昌等加強君主專制的基本史實,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以及特點。
2.思想教育目標:通過聯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的措施與明朝的相關措施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3.能力培養目標: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再政治上的表現。
二、教學方法:啟發與探究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難點:八股取士。
四、教學過程
講授新課
回顧我國封建社會的分期,從而弄清本課在我國封建社會中所處的發展階段。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1)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初步發展時期——戰國、秦漢;
(2)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
(3)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
(4)封建社會的逐步衰落——明清(1368—1840)。
提出問題
(1)元朝為什么會滅亡?朱元璋怎樣從一個和尚做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2)明太祖是怎樣加強君主專制的?他為什么采取這些措施?產生了什么后果?
(3)明朝為何遷都北京?
一、明朝的勃興(板書)
1.元末紅巾軍起義(板書)
紅巾軍起義沉重打擊了元朝的統治,為后來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提供了有利條件。那么,朱元璋的勢力又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
2.朱元璋勢力的發展(板書)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7小字了解。思考:朱元璋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然后教師歸納:一是朱元璋注意吸收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李善長、劉基、朱升等人充當謀士;二是采納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即:擴充兵力,鞏固后方;發展生產,增強經濟實力;講究策略,不急于稱王。)經過幾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勢力迅速壯大。朱元璋勢力的發展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明朝的建立
時間:1368年;都城:南京(回憶南京城名字的變化:吳——建業,東晉、南朝——建康,元——應天,明——改名為南京);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年號:洪武。這樣,朱元璋從農民領袖變為封建皇帝。同年秋,明軍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國的統治至此結束。元順帝逃到塞外,仍稱元朝,史稱北元。明朝建立后,明太祖為鞏固統治,是怎樣加強君權?
二、明太祖加強君權(板書)
1.改革機構(板書)
(1)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板書)
行省制度始于何時?為什么要廢除?答: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統一管轄一個省的行政、財政和軍事,職權極重,不利于中央集權。所以,明太祖下令廢除行中書省,設三司,都直屬中央。
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職能和特點?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財政、司法、軍事,三司長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務,都直接對皇帝負責。
(2)中央:廢丞相,設六部(板書)
丞相制度始創于何時?為什么要廢除?答:丞相制度始創于秦朝,此后曾多次發生丞相專權,皇帝大權旁落的現象。為防止此類事情的重現,加強君權,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從中央到地方,權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權空前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既然廢除了丞相,為何又設殿閣大學士?由于全國軍政大權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務十分繁忙,遇事無人商量。所以,明太祖另設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問,但無實權。
明成祖時,閣臣可參與機務,協理朝政,逐步形成內閣制度。后來,內閣的權力越來越大,幾乎相當于丞相。為使明王朝長治久安,明太祖還設置廠衛特務機構。
2.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板書)
(1)目的: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2)職能:「錦衣衛」是由皇帝的侍衛親軍組成,歸皇帝直接指揮。它兼管偵察、逮捕和審訊等事。(3)特點:都由皇帝直接指揮。明朝君主專制加強的又一表現是“八股取士”。
3.八股取士(板書)
科舉制始創于何時?到明朝時有何變化?如何認識這些變化?始創于隋朝,到明朝時仍沿用科舉制選拔官吏,但有變化,采取八股取士。
指導學生看教材“八股取士”一目,明確“八股文”的含義,弄清八股取士的目的,并認識其危害。
(1)[八股文]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應考的人不能有個人
見解。文體要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叫作“八股文”。許多讀書人為金榜題名,埋頭攻讀經書,不求實際學問。即使考中作了官,也至多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
(2)目的:加強思想控制,培養忠實奴仆,以加強君權。
(3)危害:束縛思想,敗壞人才。
明太祖加強君權是為了使明王朝長治久安,但是在他死后皇族內部為爭奪皇位卻發生了自相殘殺的事件——即“靖難之役”。
三、“靖難之役”(板書)
1.“靖難之役”(板書)
明太祖為鞏固統治,把他的二十多個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去做藩王。藩王的勢力日益膨脹,并威脅中央。明太祖死后,其長孫建文帝即位。為加強君權,建文帝實行削藩政策,引起皇室內部矛盾激化,終于導致了“靖難之役”的爆發。結果:燕王朱棣取勝,奪得帝位,年號永樂,即明成祖。建文帝懦弱迂腐,將領無能,失去戰機;燕王勢力強大,先發制人,精于謀略,善用奇兵。那么,明成祖為何遷都北京呢?
2.遷都北京(板書)
明成祖為保住搶到手的皇位,繼續推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進一步加強君權。而削藩又導致北方對蒙古的防御力量大為削弱。所以,為加強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遷都北京。[廠]是一個緝捕“叛逆”的特務機構,由皇帝的親信宦官組成,也歸皇帝直接控制。東廠是明成祖時設立的,西廠是后來明憲宗時設置的。
(小結)歸納一下,明朝前期是從哪幾個方面加強君主的權力的?
(1)改革行政機構。明太祖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直屬中央;在中央,廢丞相,設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從中央到地方全國軍政大權集于皇帝一身。另設殿閣大學
士,以備顧問。
(2)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明太祖時設錦衣衛,明成祖時設東廠,都由皇帝直接指揮,目的是監視官吏和鎮壓人民。這反映了明朝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
(3)八股取士。目的是從思想上控制知識分子,培養皇帝的忠實奴仆。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強君權的表現。
(4)明成祖即位后,繼續削藩,以加強君權。
(5)明朝統治者加強君權的措施,特別是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說明皇帝對誰都不信任,只有依靠特務統治、高壓政策來維護統治。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暴露了封建統治的危機
四伏、矛所以,它恰恰反映了封建社會已逐步走向衰落。
明朝君權的加強 篇3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基本史實,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和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讀書指導,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3、情感與價值觀 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重點是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難點是八股取土。
三、教學準備
明朝初年中國政治形勢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簡介朱元璋的身世及其攻滅元朝,建立明政權的情況。
2、教師提問導入新課:明朝是我國君主專制高度發展的時期。朱元璋和他的繼承人是怎樣加強君權,發展君主專制的?
二、講授新課
(一)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秦朝、西漢、東漢、隋朝、唐朝、北宋、元朝的歷史,提問:一個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都要采取哪些措施來鞏固統治?(政治措施、經濟措施、思想文化措施等)
2、學生預習本子目第2—3自然段。
思考: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政治措施有哪幾方面的內容?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歸納: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在中央廢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設立特多機構。
3、課堂探究:
(1)明太祖為什么要采取這些措施?
(2)你認為明太祖加強君權對當時的社會有何作用?學生分組討論后,教師點撥: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權旁落(地方威脅中央,相權威脅君權),加強君主權力。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4、教師引導學生回憶隋唐的科舉考試的內容和作用。學生預習本子目第4自然段,思考:明朝的科舉考試有怎樣重大變化?
5、課堂討論:八股取土有什么影響?教師利用p90“動腦筋”思考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八股文的作用:這種高壓專制、嚴格控制的奴化訓練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但又是考試向標準化的重要發展。
6、引導學生閱讀p90有關顧炎武抨擊八股文的引文,比較秦朝的焚書坑儒與明朝的八股取士的異同。
(二)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學生預習本子目第一段,思考:靖難之役是誰發動的?我國古代史上還發生過類似的事件嗎?學生作答,教師點撥:朱棣很像唐太宗李世民,他們都是皇子,都是依靠武力奪取帝位的。
2、教師展示明朝初年中國政治形勢圖,指出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時遷都到北京。請學生思考:明成祖遷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此舉意在加強邊防,這是有利于明朝統治的舉措,也是充滿勇氣的行為。
3、學生預習本子目第二自然段,歸納:明成祖為加強君權還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師點撥:明成祖繼續削藩,增設東廠的舉措是強化君主專制的繼續和發展。
三、課堂小結
教師提問: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有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現過的?說明了什么?學生發言后,教師點撥: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時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顯特點,如特務統治的出現,思想專制的強化,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理下了危機,由此可見,明朝時我國封建制度已漸趨衰落。
四、課堂鞏固
明朝前期從哪些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
明朝君權的加強 篇4
明朝君權的加強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處理朝政,設置錦衣衛,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遷都北京、實行削藩、增設東廠等加強君主專制的基本史實,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點。
通過聯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的措施與明朝的相關措施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教材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的時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強君主集權,奠定了明朝君主專制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顯特點,如特務統治的出現、思想專制的強化等,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本課的難點是八股取士。這是明代科舉考試的重大變化,是君權加強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明朝的建立
時間:1368年
都城:應天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對比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與明朝的中央政權機構示意圖,有什么變化?
——少了三省這一環節,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對比元朝的行省制度與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地方三司直屬中央。
朱元璋為什么要取消三省,設立三司。
從中央到地方政權組織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誰的權力增強了?——皇帝
明朝時期,皇帝的權力空前加強。丞相被廢除后,全國的重大政務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
2、特務統治
朱元璋設立的特務機構:錦衣衛。
說明特務機構的功能在于監視官員、平民的活動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什么方法選拔人才。
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應考的人不能有個人見解。文體要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他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升官發財。讀書人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文,不講求實際學問。“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出示《舉子看榜圖》)
可以想象這些人當上官以后會是什么樣子。
所以顧炎武說:“八股文的毀滅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書!八股文的敗壞人才卻比秦始皇在咸陽外郊坑儒還要厲害。”
想想朱元璋為什么要采取這樣死板的考試方式。——加強思想控制
評價:明朝規定,科舉專取“四書”“五經”命題,并以宋儒朱熹的《四書集注》為依據,不能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所謂“代圣賢立言”。行文格式有嚴格規定,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體用排偶,謂之八股文。這種高壓專制、嚴格控制的奴化訓練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但又是考試向標準化的重要發展。
思考:你認為明太祖朱元璋加強君權對當時的社會有何作用?”
經過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得出結論:“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三、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難之役
簡要介紹靖難之役的經過。
4、明成祖強化君權
(1)1421年,遷都北京
明成祖遷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得出“此舉意在加強邊防,是有利于明朝統治的舉措,也是充滿勇氣的行為”的結論。
(2)削藩政策;
(3)增設特務機構——東廠。
5、小結(略)
6、作業:課后作業
明朝君權的加強 篇5
教學重點 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教學難點 八股取士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
1、元朝是哪個民族建立的王朝?(蒙古)
2、在蒙古興起的過程中,功勞最大的人物是誰?(成吉思汗——鐵木真)
3、為了能夠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管轄,元世祖忽必烈怎樣在政治上加強統治?(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在地方設立行省)
過渡講解:行省就是中央派駐地方的行政機構,起初對于鞏固統治發揮了穩定的作用。但是到了后來,元朝政治日益走向腐敗,民不聊生,終于引發農民起義,元朝被推翻,建立起新的王朝——明朝。這個王朝是怎樣建立起來的?怎樣鞏固它的統治?下面就要學到。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學生閱讀79-81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以及插圖,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作標注,并思考回答:
1、明太祖為了加強君權,怎樣對地方行政機構進行改革?(廢行省設三司)
2、這個措施有什么作用?(地方上的權力不至于太大,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教師指出:這樣一來,地方上的權集中到了中央手中。但是,自從秦始皇以來,中央政府里都由丞相輔佐皇帝管理全國政治事務,逐漸形成相權與君權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的機制。如果皇帝英明,君權占主導地位,就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反之,皇帝懦弱或昏庸,相權占了主導地位,常常發生“挾天子以令諸侯”現象,導致王朝衰落。明太祖親自參加農民起義才坐上
金鑾殿的,他怎么肯讓大權旁落呢?為了江山永固,他必然要想些辦法的。
3、他怎樣改革中央行政機構?(廢丞相撤銷中書省,改設六部,另設殿閣大學士)
4、但是明太祖對這些官員仍然不放心,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設立特務機構——錦衣衛)
5、為了徹底解決官員對皇帝的忠誠問題,使得他們走上仕途之前就在思想上完全奴化,明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八股取士)
學生根據81頁“動腦筋”:你怎樣評價明朝的科舉考試制度?(雙方各有道理。僅從考試制度上說,它使得考試更加規范,增強了考試標準的客觀性,是文官考試制度的進步。若從社會影響上說,它的規定過于僵硬死板,對人們的思想具有束縛作用,扼殺了許多人才的創造性思維。同時助長了為了當官而死讀書、讀死書,不講求實際學問的壞學風。這個時候,人家歐洲正處在文藝復興、思想大解放之中,民主與科學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正在形成飛躍發展的態勢。而我們中國,人們的思想被緊緊束縛著,走向衰落就是難免的了。)
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學生閱讀81-82頁課文,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作記號,并回答:
1、根據82頁“練一練”:下列哪一項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權的加強?(分封藩王)
2、明成祖是明朝的第幾個皇帝?(第三個)明朝第二個皇帝是誰?(建文帝)
3、明成祖從建文帝手中奪取政權的戰役叫做什么?(靖難之役)
4、明成祖怎樣鞏固統治?(遷都北京,繼續削藩,增設特務機構東廠)
5、根據“活動與探究2•思考與判斷”:如何評價明成祖朱棣?(女孩有點道理,但是只看到了表面現象。男孩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說出來的道理比較深刻。)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學生閱讀83頁“自由閱讀卡•明十三陵”,根據“活動與探究3•游覽與分析”:十三陵中為何沒有朱元璋的陵墓?(他定都在應天,就是今天的南京,死在南京,葬在南京的孝陵。)
2、為何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那么宏偉?(他是第一位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那時明朝經濟發達,國力強盛。)
3、完成新學案59頁“自我測評”。
4、提醒學生預習第16課《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明朝君權的加強 篇6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課程目標:了解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
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能力:明朝建立,廢除丞相加強君權,設錦衣衛和東廠,八股取士,靖難之役,遷都北京。通過對“明朝前期從哪幾個方面加強君權的權力”的探討,培養學生歸納問題 的能力。
⑵過程與方法:
①設計一些探究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編排歷史劇,加深學生對八股取士危害的認識。
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民族國家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落的開始。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難點:八股取士。
課前準備:
①編排歷史劇。②制作powepoint。③讀《儒林外史》。
教學過程
導入:有一個故事,明朝國子監宋訥某日獨坐生氣,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時,明太祖問他為何生氣,宋訥大吃一驚,照實說了。明太祖叫人把檢校(廠衛特務)偷著給他畫的像給他看,宋訥大吃一驚。這故事說明明時特務十分猖獗,無孔不入,這反映了什么社會問題?(君主專制空前加強)
正文:
一、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師:取代元朝是哪個朝代?(明朝),那么元朝為什么會滅亡呢?(學生思考)
生:元朝政治腐敗、災荒不斷,導致農民起義,結果政權被推翻。
師:那么明朝是由誰建立的呢?哪一年?都城在哪里?(指導學生看書)
生: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都城在南京。
幻燈:介紹朱元璋資料
師:請同學們回憶南京城名稱的變化(讓學生思考 )
生:吳——建業 東晉、南朝——建康
元——應天 明——改名為南京
師:明王朝建立以后,明太祖為了鞏固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加強君權的呢?(指導學生看書并思考上述問題)
師生歸納:①改革機構 ②設立特務機構 ③八股取士
師:明太祖是怎樣改革地方和中央機構的呢?
生:①地方:廢行中書省,設三司(要求學生說出三司的名稱及職責)。②中央:廢丞相,設六部。(說出六部名稱)
師:明太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大權旁落(地方威脅中央,相權威脅君權)由三司和六部處理地方和中央政務,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從中央到地方,權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權空前加強,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為了使明王朝長治久安,明太祖還設立錦衣衛和東廠特務機構。(指導學生看書80頁第二節和最后一節),然后提問:明朝設立廠衛特務機構的目的、職能、特點是什么?
(先由學生回答,然后教師再歸納:特點:它由皇帝直接指揮;職責:兼管偵察、審訊任務,監管官吏和人民)
指導學生看書小字部分,加深理解明特務活動的猖獗。
師:明朝君主專制加強的又一表現是“八股取士”。
(結合書中“動腦筋”從不同角度認識八股文的作用。)
幻燈:展現顧炎武一段評八股文的文章,著重認識它的危害性。說明這是明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強君權的表現。
教師可講有關這一方面故事,如范進中舉等加深對它的危害 的認識。(或由學生表演該劇)
二、 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首先提出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靖難之役”,朱棣為什么獲勝?(然后指導學生看書,之后回答該題)
師生共同歸納:①建文帝為加強君權實行削藩,引起皇室矛盾激化而爆發。②建文帝懦弱迂腐,將帥無能,失去戰機,燕王勢力強大,先發制人,精于謀略,善于用人。
緊接著提問:明成祖為什么樣又要遷都和削藩呢?
(主要是加強邊防,鞏固君權方面考慮)
最后師生共同解決書后的“活動與探究”第一、二題。
評價策略
個人檔案法
明朝君權的加強 篇7
第16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學案
一.明確目標
明朝的建立及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重點: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難點:本課的難點是八股取士。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二.前置自學 :
1.1368年, 以應天為都城,改稱 ,建立 ,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為加強君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政治上:1、在地方,廢 ,設立直屬中央的 ,2、在中央,廢 ,撤銷 ,由 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全國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到皇帝一人手里。
司法上:3、授權侍衛親軍 ,對 臣民進行監視。(即設立特務機構)
思想文化:4、實行 八股取士,加強思想控制。
軍事上: 建文帝和明成祖時,實行 政策,進一步加強了君權; 明成祖還遷都 ,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增設 特務機構。
3. 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
三. 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2、評價“八股取士”
五.達標拓展:
1.特務機構東廠的設立是在(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英宗d.建文帝
2.錦衣衛和東西廠的設立是在(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將明朝都城由南京遷到北京的是(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英宗d.明景帝
4.明成祖遷都北京是為了( )
a.加強北方的防御力量 b.進一步推行削藩政策
c.加強皇帝的權力 d.抵御匈奴的進攻
5.朱棣登上 皇位的過程,與下列哪個封建帝王相似:( )
a.東漢光武帝劉秀 b.宋太祖趙匡胤 c.唐太宗李世民 d.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
6.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表現是( )
a.廢行省,改設三司 b.實行“削藩”政策
c.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d.設立軍機處
7. 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下列屬于這一表現的是:( )
①遷都北京 ②分封藩王 ③八股取士④設置廠衛特務機構 a. ①② b. ③④ c.①③ d. ②④
8.北京有“明十三陵”,卻沒有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要想在旅游時看看朱元璋的陵墓,應到( ):a.安徽鳳陽 b.江蘇南京 c.河南開封 d.浙江杭州
9.下列不利于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的是( ):
a.廢除丞相 b.設立特務機構 c. 分封藩王 d. 八股取士
10. 燕王朱棣打者“靖難”旗號 ,起兵反對建文帝。 “靖難”的含義是( ):
a.最大的困難 b.平定禍難 c.災難的核心 d.克服困難
11“.靖難之役”的歷史后果是( ):a.朱棣稱帝,遷都北京 b.增設特務機構 東廠
c.以燕王的勝利而告終 d.繼續削藩
12.“靖難之役”的實質是( ):a.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
b.農民起義軍討伐地主政權的戰爭c.民 族之間的國內戰爭 d.地方政權之間的割據戰爭
13.我國古代帝王曾出于不同的目的進行遷都,目的在于加強軍事防御力量的是( ):
a.盤庚遷殷 b.平王東遷 c.孝文帝遷都洛陽 d.朱棣遷都北京
14.下列事件與朱棣登上王位有直接關系的是( ):
a.實行削藩 b.遷都北京 c. 靖難之役 d.增設東廠
15.明朝前期加強君權的措施有哪些?
16.你對明朝的科舉制是怎樣認識的?
學有所得(知識樹):
明朝君權的加強 篇8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學案
學習目標:
1、 識記明朝的建立:歸納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了解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2、 分析明朝加強君權的目的,并認清明朝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一個時期,表明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3、 從概念上理解何為“八股文”并正確分析理解“八股取士”的影響。
學習重點:君主專制制度加強的目的,分析歸納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
學習難點: “八股文”概念的理解,對社會的影響。
學習過程:
(一) 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 了解元朝滅亡的原因,并在課本上標畫明朝建立的時間、人物、定都等相關知識。
2、 歸納記憶明太祖為加強君權采取的措施有哪些?(可組內討論完成)
3、 何為“靖難之役”在課本上標畫并記憶遷都北京的時間、在位皇帝、目的。
(二)合作探究:
1、我的問題:……
2、我們的問題:……
3、老師的問題:
(1)丞相之職是哪個皇帝時開始設立的?朱元璋為什么要廢除丞相?
(2)讓同學們看課本89頁關于特務的小字資料,鼓勵學生即興表演小品,以加深理解設特務機構的目的,及其職能。
(3)何為“八股文”,對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三)拓展延伸:
結合所學的知識,總結科舉制從隋朝創立到明朝的發展,全面認識科舉制在封建社會中所起的作用。
(四)系統總結:
1、知識建構:
君權的加強:(1)明朝的建立(2)措施(3)靖難之役到遷都北京
2、方法歸類:歸納學習某一歷史事件的影響應從幾方面入手?
(五)鞏固訓練
1、明朝時,掌管地方政權的機構是( )
a、六部 b、中書省 c、行中書省 d、三司
2、廢除丞相是在下列哪個朝代( )
a、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3、明成祖登上帝位的過程,類似于( )
a、唐太宗李世民b、宋太祖趙匡胤c、隋文帝楊堅d、明太祖朱元璋
4、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表現是( )
a、設置殿閣大學士b、設六部分理朝政c、設置廠衛特務機構d八股取士
5、閱讀下列材料:
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沉痛地說:“八股文的毀滅文化,等于秦始皇焚書!八股文的敗壞人才,卻比秦始皇在咸陽郊外坑儒還厲害”。
請回答:
(1) 材料中的“八股文”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2) 作者的言論主要抨擊了這個朝代的什么制度?制定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 實行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4)
(5) 作者在抨擊這一制度時與什么歷史事件進行了對比?這一事件有何危害?
6、明朝前期從哪些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
明朝君權的加強 篇9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處理朝政,設置錦衣衛,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遷都北京、實行削藩、增設東廠等加強君主專制的基本史實,包括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及特點。
通過聯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的措施與明朝的相關措施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教材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的時期。明太祖通一系列措施加強君主集權,奠定了明朝君主專制政治體制的基本格局。這些措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顯特點,如特務統治的出現、思想專制的強化等,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本課的難點是八股取士。這是明代科舉考試的重大變化,是君權加強在思想文化方面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明朝的建立
時間:1368年
都城:應天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1368年秋天,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對比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與明朝的中央政權機構示意圖,有什么變化?
——少了三省這一環節,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
對比元朝的行省制度與明朝的三司,有什么不同?
——地方三司直屬中央。
朱元璋為什么要取消三省,設立三司。
從中央到地方政權組織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誰的權力增強了?——皇帝
明朝時期,皇帝的權力空前加強。丞相被廢除后,全國的重大政務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
2、特務統治
朱元璋設立的特務機構:錦衣衛。
說明特務機構的功能在于監視官員、平民的活動及生活。
3、八股取士
朱元璋用什么方法選拔人才。
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應考的人不能有個人見解。文體要死板地分成八個部分,叫做“八股文”。
想想參加科舉考試的人,他讀書的目的是什么?——升官發財。讀書人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文,不講求實際學問。“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出示《舉子看榜圖》)
可以想象這些人當上官以后會是什么樣子。
所以顧炎武說:“八股文的毀滅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書!八股文的敗壞人才卻比秦始皇在咸陽外郊坑儒還要厲害。”
想想朱元璋為什么要采取這樣死板的考試方式。——加強思想控制
評價:明朝規定,科舉專取“四書”“五經”命題,并以宋儒朱熹的《四書集注》為依據,不能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所謂“代圣賢立言”。行文格式有嚴格規定,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體用排偶,謂之八股文。這種高壓專制、嚴格控制的奴化訓練對中國的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嚴重阻礙,但又是考試向標準化的重要發展。
思考:你認為明太祖朱元璋加強君權對當時的社會有何作用?”
經過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得出結論:“其作用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
三、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明太祖的分封藩王
2、建文帝削藩
3、靖難之役
簡要介紹靖難之役的經過。
4、明成祖強化君權
(1)1421年,遷都北京
明成祖遷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
待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得出“此舉意在加強邊防,是有利于明朝統治的舉措,也是充滿勇氣的行為”的結論。
(2)削藩政策;
(3)增設特務機構——東廠。
明朝君權的加強 篇10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學案
學習目標
1、識記明朝的建立;歸納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了解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2、分析明朝加強君權的目的,并認清明朝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一個時期,表明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3、從概念上理解何為“八股文”并正確分析理解“八股取士”的影響。
學習難點、重點
難點:君主專制制度加強的目的,分析歸納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
重點:“八股文”概念的理解,對社會的影響
【自主學習】(詳細閱讀教材,獨立完成下列知識填空,并努力記住下列知識,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
一、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 年, 建立明朝,都城 。 就是明太祖。
2、明太祖的統治措施:
政治上: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 (1)在中央,廢除 ,撤銷 ,由六部分理朝政。(2)在地方,廢除 ,設立直屬中央的 。(3)設立 特務機構,由皇帝直接指揮。 思想文化:實行
二、 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靖難之役是怎么一回事?
2、明成祖加強君權的措施:(1)繼續實行 ;(2)遷都 ; (3)設立 特務機構
合作探究
1、丞相(宰相)制度是什么時間、誰設立的?又是什么時間、誰廢除的?丞相的設立與廢除都是為了一個什么共同的目的?
2、明朝實行八股取士其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影響?
【當堂檢測】
1、下列強化君主權力的措施中,不是明太祖采取的是( )
a、設殿閣大學士 b、廢行中書省,設三司,直屬中央
c、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 d、設立特務機構東廠
2、一個在明代被選為錦衣衛的人,他必須( )
a、是錦衣衛學校畢業的 b、由東廠直接指揮
c、受到法律的約束 d、對臣民進行監視、偵查
3、小學生明明在一本課外讀物上看到“八股取士”這個陌生的詞語,姐姐給他作了如下解釋,請你找出其中不正確的一項( )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個部分組成 b、題目選自四書五經
c、考生答題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 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
4、下列有關明朝官制的說明中,正確的是( )
a、明成祖廢中書省機構,在中央設內閣
b、輔佐明太祖的中央政務機構是內閣
c、明朝的提刑按擦使司掌管民政和司法
d、明朝的六部最高長官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
5、明成祖遷都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
a、逃避南方水災 b、逃避南方戰亂
c、加強對北方的控制 d、喜歡北京
6、明成祖登上帝位的過程,類似于( )
a、唐太宗李世民 b、宋太祖趙匡胤
c、隋文帝楊堅 d、明太祖朱元璋
7、閱讀 下列材料
“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
請回答:
(1) 上述材料出自哪位歷史人物之口?
(2) 此人的上述言論抨擊了明朝的什么制度?制定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3) 作者在抨擊之一制度時與 什么歷史事件進行了對比?這一事件有何危害?
明朝君權的加強 篇11
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以六部處理朝政,設置錦衣衛,八股取士等措施。
2.掌握靖難之役和明成祖遷都北京,掌握明成祖削藩和設東廠等加強君主專權措施。
3.掌握君主專制制度在明清時期的特點。
二、能力目標
1.通過聯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的措施與明朝的相關措施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
2.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教學重點
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教學難點
八股取士
教學方法
1.講析法。本課內容理論性較強,教師在課堂上對一些內容要進行詳細的講述分析。
2.聯系法。本課內容屬于封建社會晚期,好多問題都可以通盤考慮,聯系前面學過的知識進行理解。
3.討論法。對于一些內容,像明朝加強君權措施的兩方面作用等內容,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討論,然后由教師進行講解。
4.文學作品輔助法。像對明朝八股文的理解,就可以通過對一些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幫助學生理解。
教具準備
投影儀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語例示一:
同學們,請看課本導入框中的內容,元朝末年,在今安徽淮河北岸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初夏的一天,有個身披破爛袈裟的青年和尚,前來要求參加起義軍,他叫朱元璋。朱元璋家境貧寒,從小給地主放牛,17歲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災荒和瘟疫,只好到一座寺廟當和尚。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后,寺廟被戰火燒毀,他就前來投奔起義軍。由于他作戰勇敢,足智多謀,幾年后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他率領隊伍南征北戰,建立了明朝。明朝是我國君主專制高度發展時期。那么,朱元璋和他的繼承人是怎樣加強君主專制的?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給明朝和后世帶來了哪些影響?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一方面的內容。
導入語例示二:
同學們先看一組投影。
[投影顯示]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同學們,投影顯示的內容是民間傳唱的鳳陽花鼓詞,詞中的朱皇帝說的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你知道是誰嗎?他建立明朝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你了解嗎?今天我們就來接觸一下這位農民出身的皇帝,看看他給當時和后人留下了什么?
導入語例示三:
同學們,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是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但是,你知道它在明朝時候是什么樣子嗎?你知道它是誰下令修建的嗎?你知道明朝的北京城和今天的北京城有什么區別嗎?它是什么時候開始成為明朝的都城的?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今天來學習《明朝君權的加強》一課。
[板書]第三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一、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1.元末農民起義和朱元璋建立明朝
[教師引導]請大家盡快地把課本上關于元末農民起義和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內容瀏覽一遍,對此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并能復述。
[學生看書]……
[學生復述]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災害頻繁。饑寒交迫的農民,掀起了大規模的反抗斗爭。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攻占應天,勢力不斷壯大。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南京,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當年秋天,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教師講解]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和軍事家,史稱明太祖。
朱元璋出生在貧苦農民家庭。他在很小的時候,以給大戶人家放豬放牛為生,吃盡了苦頭。1344年,淮北發生了嚴重的旱災和蟲災,疾病到處流行。在這場劫難中,朱元璋的父母和長兄都先后病死,餓死。16歲的朱元璋靠鄉鄰的幫助,草草埋葬了親人之后,孤苦無依的他只好到附近的皇覺寺當了小和尚。不久,災情越來越重,寺廟中的和尚也不得不外出討吃就食。朱元璋入寺后不到幾個月,就被打發出去,做了游方僧。他云游四方,到處乞討,受盡了風霜之苦;但同時也使他了解到民間疾苦,增長了社會見識。
元朝末年,政治越發黑暗腐敗,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剝削、壓迫和歧視,紛紛拿起武器起來斗爭。終于在1351年,爆發了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的元末農民大起義。1352年朱元璋云游回到家鄉,接到濠州起義軍中同鄉湯和的相邀信,就投奔于濠州紅巾軍郭子興的隊伍。由于他勇武過人,很快就被提拔為親兵九夫長。不久,又成為郭子興的親信,并娶了郭子興的養女馬氏為妻。此后,劉福通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稱小明王,建立“大宋”政權,年號龍鳳。朱元璋以戰功先任鎮撫,后升總管之職,成為濠州紅巾軍中統兵一方的大將。
1355年郭子興病死,朱元璋以左副元帥職,成為這支起義軍的實際領袖。他率軍南下,攻破集慶(今南京),招降康茂才等軍民50余萬,改集慶為應天府。龍鳳政權任命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這時的朱元璋,局面小,兵力弱,四面受敵,形勢不利。他利用元朝軍隊主力和小明王作戰的機會,向南面和東南的元軍主力進攻,取得勝利。在他率軍打徽州時,朱元璋采納了儒生朱升的獻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命令軍隊自己動手生產,興修水利,減輕農民負擔,因而兵強糧足。于是朱元璋又把軍事進攻的矛頭指向土地肥沃,盛產糧食絲綢的浙江一帶,先后占領諸暨、處州。孤立的元軍據點,次第被消滅。隨后,他又適應新的軍事形勢,對東南采取守勢,東北和西面取攻勢的戰略,在軍事上取得了有利的局面;然后又戰鄱陽,取東吳,南征北伐,奠定了統一全國的基礎。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大明。當年秋天,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教師過渡]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面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戰火摧殘的社會經濟急待恢復,農民起義和斗爭仍在繼續,尖銳的階級矛盾有待緩和,退居塞北的殘元勢力仍然企圖卷土重來;明政權中由于勝利臣驕將悍,爭權奪利,這些都是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障礙。
為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朱元璋在明王朝建立后,從政治、經濟、軍事等許多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下面請同學們把課本上相關內容看一下,試著概括。
[板書]2.朱元璋加強君權的措施{
[學生看書]……
[學生概括]明太祖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1)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分設布政局、按察司、都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軍政,分別直屬中央。(2)在中央,廢除丞相,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3)明太祖授權侍衛親軍錦衣衛兼管偵察、逮捕和審訊事務,錦衣衛由皇帝直接指揮,不受司法部門的管轄。成為特務機構。(4)在選拔官員方面,明政府規定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許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只能是八股文。
[教師引導]請大家討論一下,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對當時和后世產生了什么影響。
[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
生甲:廢除行省制度,有利于削弱地方權力,有效地防止了地方割據。
生乙:廢除丞相,有利于皇權的加強,但加重了皇帝的負擔。課本上提到,丞相廢除以后,全國的重大事件都由皇帝親自處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
生丙:特務統治,使大臣們人人自危,雖說加強了統治,但從長遠來看,負面影響太大。課本上提到的儒生錢宰和吏部尚書吳琳的事,就是明證。
生丁:八股考試使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試,只顧埋頭讀經書,鉆研八股,不講究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后,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
生戊:總的來看,結果是全國的軍政、司法大權都集中到皇帝一個人手中。影響有二:一是,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二是,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八股取士、特務統治)
[教師講析]明朝建立初期,社會矛盾復雜,政局動蕩不安。面對嚴峻形勢,明太祖不斷總結經驗,尋找鞏固封建統治的辦法。明太祖認為,元滅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覽庶政”,君主不夠專制,導致“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大亂”。為此,明太祖對國家機構進行了改革,加強君主專制。他分散和削弱臣僚權力,使“權不專于一司”。改革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廢行省,設三司。我國的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統管一個省的行政、財政和軍事,職權極重。明太祖下令廢除行省制度,分為布政局、按察司、都司三個衙門,分別掌管財政、司法、軍事。三個司的長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務,都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從中央到地方,權力都集予皇帝一人手中,君權空前加強。
2.廢除丞相,權分六部,設立內閣。朱元璋為了防止丞相專權,架空皇帝,它以胡惟庸“謀反”為名,廢除了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的軍政大權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務十分繁忙,遇事又無處商量。于是便效仿宋朝,置殿閣大學士,以備顧向。后逐漸形成內閣制度。
3.關于明朝的特務統治,同學們要清楚兩點:一是其職能,二是廠衛制度的建立是明朝君權加強的表現。錦衣衛是皇帝的親兵,由皇帝的親信組成,皇帝直接指揮,它兼管偵察、逮捕、審訊等事宜。(指導學生看課本圖畫《明朝錦衣衛印》)明朝特務統治的無孔不入,課前讓同學們收集過這一方面的材料,下面就請兩個同學來講一講你收集到的故事。
[學生講述]
生甲:國子監祭酒宋訥,曾因事在家獨自生氣,面有怒容。朝見時,朱元璋問他為什么生氣,宋訥大吃一驚,照實陳說。朱元璋把派人偷著給他畫的像拿出來,宋訥才恍然大悟。
生乙:朱元璋太子的老師、大學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問他昨天在家請客沒有,客人是誰,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實一一回答。朱元璋高興地說,全對,沒有騙我。
[教師繼續]“八股取士”是明朝君權加強的又一表現。為了從思想上控制知識分子,以加強君權,明朝沿用隋朝的科舉制度選拔官吏。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應考人員不能發表個人的見解。文體死板,每篇文章分成八個部分,叫作“八股文”。那時候,許多讀書人為了金榜題名,埋頭攻讀經書,不求實際學問。即使考中做了官,也至多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八股取士造成了嚴重惡果。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沉痛地說:“八股文的毀滅文化,等于秦始皇焚書!八股文的敗壞人才,卻比秦始皇在咸陽郊外坑儒還厲害。”這已經很清楚地說明了八股取士的危害。(教師引導學生觀看課本的圖畫《科舉考生看榜圖》。圖中8人看榜,只有一人表情激動,其余或者神情緊張,或者失望悲觀。這樣做,可以加深學生對八股取士危害的認識)
[教師引導]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范進中舉,下面我們就來看一段《儒林外史》中關于范進中舉的描寫。
[投影顯示]
……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說著,往后一跤跌倒,牙關咬緊,不醒人事。
老太太慌了,忙將幾口開水灌了過去;他爬將起來,又拍著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笑著,不由分說,就往門外飛跑,把報錄人和鄰居都嚇了一跳。走出大門不多路,一腳踹在池塘里,爬起來,頭發都跌散了,兩手黃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眾人大眼望小眼,一齊道:“原來新貴人歡喜得瘋了。”老太太哭道:“怎么這樣苦命的事!中了一個甚么‘舉人’就得了這個拙病!這一瘋了,幾時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這樣的病,卻是如何是好?”眾鄰居勸道:“老太太不要心慌,而今我們且派兩個人跟定了范老爺。這里眾人家里拿些雞蛋、酒、米,且款待了報子上的老爺們,再為商酌。”當下眾鄰居,有拿雞蛋來的,有拿白酒來的,也有背了斗米來的,也有捉兩只雞來的。娘子哭哭啼啼,在廚下收拾齊了,拿在草棚下。鄰居又搬些桌凳,請報錄的坐著吃酒……
(胡屠戶)來到集上,見范進正在一個廟門口站著,散著頭發,滿臉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著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戶兇神般走到跟前,說道:“該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個嘴巴打過去,眾人和鄰居見這模樣,忍不住的笑。不想胡屠戶雖然大著膽子打了一下,心里到底還是怕的,那手早顫起來,不敢打第二下。范進因這一個嘴巴,卻也打暈了,昏倒于地,眾鄰居齊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弄了半日,漸漸喘息過來,眼睛明亮,不瘋了……
[教師引導]上面我們講到了八股取士的危害,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怎樣才能準確地評價這種選拔官員的途徑。
[學生回答]課本上提到了兩種觀點,一種是明朝的科舉考試標準化、規范化,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好方法。一種是明朝的科舉制度束縛人們的思想,扼殺人們的聰明才智,危害極大。這兩種觀點各有道理。如果僅從考試制度來看,明朝用八股文考試的辦法,是考試規范化的結果,增大了考試標準的客觀性,對于以后的考試制度也有借鑒意義。這的確是文官考試制度的進步。但是由于各種規定過于僵硬死板,以文體束縛了內容的發揮,加之命題內容的狹窄,也確有束縛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們把考試做官作為自己學習的終極目的,只知道攻讀“四書五經”,鉆研八股,而不講求實際學問,更背離了考試的初衷,敗壞了學風。
學生在回答時,教師要適時進行引導,使學生明白在評價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時,應該采取辯證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來評價。應盡量做到客觀、公允。
[教師小結]下面我們把上面講過的內容小結一下,用板書的形式表示出來。
地方 廢除行省,設三司
中央 廢除丞相,權分六部
建立特務機構 錦衣衛
實行八股取士
[教師引導]同學們,朱元璋采取上述措施的目的是鞏固中央集權,加強君權,但同時,他又采取了一些與之相矛盾的措施,下面請大家先看一段投影。
[投影顯示]
明太祖為了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在廢除丞相和中書省,削弱地方官吏的權力,擴大君權的同時,又實行分封制,將他的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分封到全國的各軍事要地,想要他們來“夾輔王室”。這些藩王,都擁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軍事指揮大權,他們的“冕服、車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謁,無敢鈞禮”,“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九千人”(《明史•諸王傳》序),不僅有自己的護衛兵,而且可以指揮駐扎當地的鎮守兵。其中,以鎮守大寧(在今內蒙古寧城)的寧王、鎮守太原的晉王及鎮守北平的燕王勢力最為雄厚。明太祖還親定《祖訓》,規定藩王有起兵“清君側”的權力:“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侍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眾兵討平之”(《皇明祖訓•法律篇》)。
請同學們在課本上找一找,看一下明太祖的分封給明朝帶來了什么?
[學生看書]……
[學生回答]明太祖把眾多的子孫封到各地去做藩王,授予軍事大權。明太祖死后,即位的建文帝看到藩王的勢力日益膨脹,對自己構成嚴重威脅,下令實行“削藩”。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的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史稱“靖難之役”。
[教師提問]最后結果怎樣?
[學生回答]靖難之役以燕王的勝利告終。朱棣稱帝,他就是明成祖。明成祖改北平為北京,于1421年遷都北京。以加強對北方的控制。
[板書]二、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1.靖難之役
[教師講解]靖難之役,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發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起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舉兵反抗朝廷,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
由農民起義領袖登上皇位的朱元璋,為了確保朱明王朝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一方面加強君主專制統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方面,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自己的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封為親王,分駐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通過他們來屏藩王室。朱元璋是這樣說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無敢鈞禮。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并有軍事指揮權,于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1.9萬人。邊塞諸王因有防御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擁兵10萬,大寧的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他們在邊塞負責筑城屯田、訓練將兵、巡視要害、督造軍器。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敗元朝殘余勢力的軍隊,尤被重視,軍中大將皆受其節制,甚至特詔二王軍中小事自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制沿邊士馬”,地位獨尊。
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構成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在朱元璋大封諸王的時候,有個叫葉伯巨的人指出,藩王勢力過重,數代之后尾大不掉,到那時再削奪諸藩,恐怕會釀成漢代“七國之叛”、西晉“八王之亂”的悲劇,提醒朱元璋“節其都邑之制,減其衛兵,限其疆土”。朱元璋不但聽不進勸告,反而把葉氏抓進監牢,囚死獄中。
事態的發展,遠遠超出了葉伯巨的預料,中央政權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未及數世而在朱元璋死后就立即強烈地爆發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是為建文帝。即帝位后,采納了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決定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開刀,并令諸親王不得節制文武將吏。皇族內部矛盾由此迅速激化。建文帝命令將臣監視朱棣,并乘機逮捕之。朱棣得到這一消息,立即誘殺了前來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將臣,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朝廷。朱棣以清君側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并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因此,歷史上稱這場朱明皇室內部的爭奪戰爭為“靖難之役”。“靖難之役”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告終。朱棣即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
戰爭雖結束,與此相關的歷史卻在發展。燕王進京后,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建文帝于宮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發為僧,云游天下,傳說他于正統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建文帝的真正下落已不可確考,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當上皇帝的朱棣,大肆殺戮曾為建文帝出謀劃策及不肯迎附的文臣武將。齊泰、黃子澄等被整族整族地殺掉,“命赤其族,籍其鄉,轉相扳染,謂之瓜蔓抄,村里為墟。”有“讀書種子”之謂的方孝孺,因不肯為朱棣撰寫即位詔書,九族全誅,這還沒完,又將其朋友門生作為一族全部殺掉,十族共誅873人。這次清洗極為殘酷,共有數萬人慘死于朱棣的屠刀之下。
四年的“靖難之役”,給明初剛剛有所恢復的社會經濟以較大的破壞,而直接遭到戰爭踐踏的地區,破壞可為嚴重,史書上稱“淮以北鞠為茂草”,當為真言。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看一看,朱棣即位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中央集權和自己的地位的?
[學生回答]首先改北平為北京,并于1421年遷都北京,以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他還進一步強化君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又在錦衣衛之外,增設特務機構東廠,由皇帝親信的宦官統領,以加強對臣民的監視和偵察。廠衛等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
(學生在回答時,教師可以同時板書:2.遷都北京 3.設立東廠)
[教師總結]同學們,學習完明朝君權的加強一課,我們把過去接觸過的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歷史現在來總結一下。
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經歷了如下幾個階段:
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以商鞅變法為代表的一系列變法行動,使其初步形成。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和建立縣制是兩個關鍵。
2.秦漢時期確立和鞏固。秦朝通過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以及焚書坑儒,以吏為師等愚民政策確立了君主專制制,秦漢頒行和完善法律制度,維護了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就中央集權而言,秦代推行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西漢推行“推恩令”,實行嚴密的監察制度,鞏固了中央集權,實現了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有機結合。
3.隋唐時期的革新。隋文帝綜合漢魏以來的官制,在中央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時進一步明確劃分三省職權、分工合作、相互監督,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此外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創立和完善科舉制都加強了中央的統治力量。革新后的政治制度為歷朝沿用。
4.宋元時期中央集權的強化。宋太祖以“強干弱枝,內外相制”為宗旨,全面實行分權制,強化相互牽制,基本上解決了地方割據的問題,軍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都收歸了中央。但是以分權達到過分集權也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元朝大一統局面形成后,元世祖實行行省制度,有效地統治了空前遼闊的疆域,使中央集權制有了新的發展,同樣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5.明清達到頂峰。君主專制的空前強化是這一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最大特色,明初廢丞相,設三司,置五軍都督府,實行特務制度,都是為了強化君權,清朝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使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到頂峰。君主專制強化的時期也是封建制度走向衰弱的時期。
(也可以用投影打出)
[布置作業]
選擇題
《儒林外史》中有范進中舉的故事,范進中舉這一級考試發生在
a.本縣 b.本鄉
c.本府 d.本省
答案:d
解析:科舉制度創于隋朝。到了明代,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清朝基本上承襲明朝制度。明清科舉考試都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院試:是縣一級的考試,各地考生參加本縣、府的考試,由省的提督學政主持,及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鄉試:即省級考試,每三年一考,逢子、卯、酉年舉行,鄉試一般在秋季八月舉行,由皇帝派主考官主持,八月底放榜,及格者為舉人。取得舉人身份的才可以參加翌年在首都舉行的會試。會試:鄉試的第二年舉行,即逢辰、戌、丑、未年份舉行,由禮部主持,及格者稱貢士。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中試者被稱為進士。進士又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都稱“傳臚”,進士榜用黃紙書寫,被稱為“金榜”,中進士被稱為“金榜題名”。
因此,范進參加的是省級考試。
板書設計
第三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活動與探究
查資料:看一看,對明朝的八股取士有哪些評價?
參考:(1)龔自珍主張,在科舉制度上,應當取消八股取士,實行策論取士。他指出,八股科舉取士,導致了士人窮心力于無用之學,成官吏無治世之才。這種治與學分離的現象,造成了整個官僚制度的腐朽和人才的匱乏,“左無才相,右無才史,閫無才將,庠序無才士,隴無才民”(《龔自珍全集•乙丙之際著議第九》)。
(2)《儒林外史》對綿延了幾千年的文化傳統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從而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明清兩代以八股文取士,既不能達到“求治”,更不能達到“求善”,是利用士子“求治”的心愿,將他們引導到無知、無識、無用、無恥的邪惡道路之上。在功名富貴的引誘下,許多士子將八股文奉為神明,如魯翰林說道:“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便你做甚么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歪道。”如果說魯翰林吹捧八股文是一種熱昏的胡話,那么馬二先生卻道出了其實質:“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舉業,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何也?就日日講究‘言寡尤,行寡悔’,哪個給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馬二先生實際上講出了八股取士的最大弊病,那就是引導士子在僵死枯燥的經典中討生活,在于世無補的文章中玩花樣,而品行道德、經世濟民統統可以置于腦后。道德型文化的特征固然已蕩然無存,政治型文化的特征也就名存實亡了。
面對文人的這場厄運,吳敬梓首先以鄙薄功名富貴與之抗爭,力圖恢復道德型文化的本來面目。他將儒家倡導的名教與魏晉時期的超脫加以整理組合,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追求,王冕、莊紹光、杜少卿、虞育德、遲衡山、季遐年等人物形象便是這種文化追求的化身。他們辭卻了功名,卻又熱心于禮樂名教,是一批“真儒”。兩者的契合點就在于講求“文行出處”的道德型文化與政治型文化的統一。作為一名文人,道德必須品行端方,操守堅正,然后才能進入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如果一味追名逐利,貪圖富貴,那就違背了這種文化精神。吳敬梓以“真儒”和名士為儒林樹起了兩種類型而又具有同一實質的楷模,這是他對文化進行反思和整合的結果。
《紅樓夢》在對文化進行反思時,比《儒林外史》走得更遠。賈寶玉徹底否定了讀書為官這樣一條被封建社會視為天經地義的道路,而以“保全守真”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這雖然是莊禪精神的體現,實際上也是一種道德追求。這就是說,道德人格是人生的前提,只有解決這一問題,才有資格去完成事業的追求。明清小說所表現出的上述文化精神,今天依然能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只是我們應以新的標準對道德規范給以界定,但政治型文化與道德型文化相統一的傳統還是應當給以足夠的重視。
——王平《明清小說與“德治”》
(3)徐光啟“若今之時文(按:八股文),直是無用。”
(4)嚴復:“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使天下消磨歲月于無用之地,墮壞志節于冥昧之中,長人虛驕,昏人神志,上不足以輔國家,下不足以資事畜;破壞人才,國隨貧弱,此之不除,徒補苴罅漏,張皇幽渺,無益也。”
(5)顧炎武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材,有甚于咸陽之郊。”
(6)顏元:“八股之害,甚于焚坑”“千百年來,率天下入故紙中,耗盡身心氣力 ,作弱人,病人,無用人……”
明朝君權的加強 篇12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處理朝政,設置錦衣衛,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遷都北京、實行削藩、增設東廠等加強君主專制的基本史實。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要求學生從思想上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同時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現。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
難點:本課的難點是八股取士。 其八股取士無論從內容以及影響看都是很復雜的,加之學生對“八股文”缺乏感性認識,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師設計直觀、通俗、有效并帶趣味性的教學方法。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 明朝初年中國政治形勢圖“靖難之役”中的精彩片段做成圖片資料等相關多媒體、圖片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所學知識并提出問題:“一個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來鞏固統治?”通過學生回憶,引出“明太祖加強君權”這一內容。
3)講授新課:
一、明朝建立:
1、元末農民起義軍以紅巾軍對元朝的打擊最大,領導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改革行政機構,廢除地方的行中書省,設立三司,直屬中央,在中央廢除丞相和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設殿閣大學士,以備皇帝顧問,逐漸形成內閣制度。
(在學習“設三司,廢丞相”這一措施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提出問題:“明朝加強君權的政治措施有哪幾方面的內容?”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歸納:“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在中央廢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并進一步探究:“為什么要采取這些措施?”或先引導學生回憶元朝行省的特點以及中國封建社會曾出現的相權威脅君權的史實,再總結得出“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權旁落(地方威脅中央、相權威脅君權),加強君主權力”的結論。)
(2)設立由皇帝直接的廠衛特務機構。(明太祖設錦衣衛,明成祖設東廠,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一種表現。
(3)實行八股取士。
(在學習“八股取士”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必須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用盡量通俗的語言解釋“四書”“五經”“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錄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請學生閱讀,使其對“八股文”有相應的感性認識。對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響,教師可組織課堂討論,并利用教材“動腦筋”思考題,力爭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八股文的作用。)
(4)實行削藩政策。
三、靖難之役,以燕王的勝利告終,他就是明成祖,為加強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從南京遷都到北京。
四、教師可展示明朝初年中國政治形勢圖,請學生思考:“明成祖遷都北京的目的是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得出“此舉意在加強邊防,是有利于明朝統治的舉措,也是充滿勇氣的行為”的結論。然后講述明成祖繼續削藩、增設東廠的舉措,說明這些措施是明太祖強化君主專制的繼續和發展。
4)利用多媒體進行小結。
5)動腦筋:在我國歷史上,像朱元璋這樣參加過農民起義的開國皇帝還有誰?
6)作業:思考------女孩:“明朝的科舉考試標準化、規范化,是一種選拔人材的好辦法。”男孩:“不對。明朝的科舉制度束縛人們的思想,扼殺人們的聰明才智,危害極大。”想一想:哪一種說法對呢,為什么?
板書設計:
一、明朝建立:
1、元末農民起義軍以紅巾軍對元朝的打擊最大,領導人是朱元璋。
2、1368年朱元璋以應天為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二、明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廢行中書省,設三司;設殿閣大學士,逐漸形成內閣制度。
(2)設立由皇帝直接的廠衛特務機構。
(3)實行八股取士。
(4)實行削藩政策。
三、靖難之役,以燕王的勝利告終,他就是明成祖,為加強北方的防御力量,于1421年,從南京遷都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