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我國特有的珍惜生物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 舉例說出我國特有的珍惜生物。
(2) 說出導致某個物種成為珍惜生物的因素。
(3) 列舉我國保護珍惜生物的自然保護區和有關的法律法規。
2、 能力目標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課內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觀察、關愛并保護大自然,認同認識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收集和交流珍惜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的活動,關注我國特有的珍惜動植物。
二、重點、難點
1、 重點
收集和交流珍惜動植物的照片及相關資料的活動,關注我國特有的珍惜動植物。
2、 難點
認同認識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生存 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教學方法
查閱法、討論法、講述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 課前布置學生收集一些我國瀕臨滅絕邊緣的珍惜動植物等相關材料在課堂上介紹。
2、 到圖書館或者互聯網查閱課本上圖片中生物的有關資料。
(一) 課上介紹:(先學生介紹其收集到的資料,再老師進行總結)
1、 珙桐:木質細蜜,不易變形,切削容易,是木雕工藝的佳料。更重要的是,珙桐對研究古植物區系和系統發育均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珙桐是1869年發現的。因挖掘野生苗栽植及森林的砍伐和破壞,目前數量較少,分布范圍日益縮小,有被其他闊葉樹種更替的危險。
2、 白鰭豚: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遺物種,是世界上現有5種淡水鯨存活頭數最少的一種,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世界12種最瀕危物種之一。
3、 大鯢:又名娃娃魚、生活在海拔200-1000m的水質清澈、水溫低、深潭較多的溪流中,獨居于巖洞、土窟中,晝伏夜出,因叫聲似嬰兒啼哭而得名。性兇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蟲、魚、蝦、蟹、蛇、鱉、鼠、鳥等為食,捕捉方式為“守株待兔”。
4、 金絲猴:是我國的“國寶”,有3個品種,即川金絲猴、滇金絲猴、黔金絲猴,其中,黔金絲猴最少,只有500-600只,被國際貿易公約例為瀕危度最高的:“e”級保護動物。滇金絲猴數量不到只,為世界瀕危物種。川金絲猴多些,在10000只以上。
5、 莎欏,又名蕨樹,是白堊紀留下來的珍貴樹種,是僅存的木本蕨類植物。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森林中,高3-8米,在南太平洋島嶼的森林中最高可達20米左右。莎欏出現至今約3億多年,比恐
6、 龍還早1億5千多年。是當時草食性恐龍的重要食物。
7、 揚子鱷:最早出現在中生代三疊紀,距今有2億多年。生活在長江流域,由于經濟發展,人口增多,其分布區域迅速減少,成為瀕危野生動物之一。1979年在安徽廣德、宣州等地建立自然保護區。
8、 鵝掌楸:木蘭科鵝掌楸屬植物,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高可達40米,胸徑可達1米以上。
(二) 討論
1、 根據你收集的資料,導致某個物種成為珍惜生物的因素是什么?
可能是棲息地被破壞(認為因素、自然因素)、環境污染、人類的過度捕獵等等。
2、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這些珍惜生物?
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強化法規宣傳、增強每個公民的法律意識等措施,保護好這些生物。
3、 我國的自然保護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