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案例
1.教材分析
1.1 本課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屬于新課標十大主題中第二大主題──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中的內容。顯微鏡是生物學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觀察工具,初步學會獨立使用顯微鏡是初中階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學習認識、使用顯微鏡對學生在后面進一步從微觀認識動植物,乃至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基礎,有重要意義。在學習過程中,因為重點是讓學生學會使用顯微鏡,所以不必對顯微鏡的原理進行深入的了解,而應讓學生通過不斷的練習,達到熟練使用顯微鏡的目的。為下一節動、植物細胞的觀察打下良好的基礎。1.2 教學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學生自主學習、親自實踐,從而使書本知識遷移深化為一定的能力、素養,同時引導學生形成一定的情感價值觀。①知識目標:了解顯微鏡的構造,說出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和功能。②能力目標:能獨立、規范地使用顯微鏡,能觀察到清晰的物像;在認識、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通過小組探究合作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通過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評價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③情感目標:認同顯微鏡的規范操作方法,養成愛護顯微鏡的習慣以及養成科學實驗的良好習慣,初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1.3 教學重點、難點的分析:①教學重點 顯微鏡的使用方法。②教學難點 規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2.教學策略作為本冊教材中第一個技能性的操作實驗,該課內容寓理論與實際于一體,是非常基礎和重要的一節內容。但由于顯微鏡較昂貴,學生之前又沒接觸過顯微鏡。過去教師在教學微鏡使用時總是把顯微鏡的結構、功能、使用方法、步驟、注意事項講的十分詳細,然后才讓學生動手,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不符合新課程改革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結合我校學生生源較好的特點,我把本節課設計成自學+講授+探究課,給學生創設情境,將學生的親自動手操作為中心,整個學習過程以此為出發點,及時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因難在課堂中解決。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和部分探究,讓學生掌握顯微鏡的結構、功能及使用方法。學生通過手腦并用的探究與合作在教師引導下,獲得新知與能力的提高,同時體驗探究過程的曲折和樂趣,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3.課前準備教師:準備顯微鏡,并逐個檢查;三種標本(寫有“上”字的玻片、有數字的透明紙、有數字的不透明紙),擦鏡紙,紗布,顯微鏡課件。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名稱,并思考每一部分的作用;閱讀課后的顯微鏡發展史。4、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導入新課
一邊聽老師講述,一邊看ppt,并產生聯想。老師講述:從古至今,人類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對宏觀世界的探索,包括深邃的外太空。然而,你可曾想過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外星人”,這里所講的“外星人”是指一些奇異的微生物。這個奇異的微觀世界,在我們的身體內部、在我們生活中的任何角落都存在。例如,你的血液中就有大量的像變形蟲一樣的白細胞,兩面凹圓餅狀的紅細胞、導致人感冒的病毒、人類男性睪丸里每天產生大量的蝌蚪狀精子、植物進行呼吸的氣孔等等。雖然它們沒有我們所知的思維,但是一樣可以控制自身的一切生理功能。它們都十分的微小,幾百幾千甚至上萬堆在一起我們肉眼也無法看到。那你想認識它們嗎?其實認識他們并不難,你只需要一部顯微鏡,就可以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