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科學顯微鏡的使用
教師備課筆記上課日期__10_月_21_日 星期__二__課題§2—4 認識顯微鏡的構造 練習使用顯微鏡課時安排第1課時課型新授課教學目標1、 認識顯微鏡各部分的結構。 2、 練習使用顯微鏡觀察物體。3、 描述觀察到的細胞形狀。4、 體驗觀察工具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重點和難點重點:顯微鏡的使用。難點:細胞結構的描述與繪制。教具準備顯微鏡、“上”字載玻片、 擦鏡紙 、 鉛筆 、不同形狀的細胞裝片師 生 活 動 過 程設 計 意 圖引言:為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研究動植物的內部結構,僅僅通過表面的觀察還不夠,必須借助于一定的工具和儀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夠擴大觀察范圍的顯微鏡。 一、認識顯微鏡的結構。 1、讓學生拿出顯微鏡,并逐一認識鏡座、鏡臂、傾斜關節、載物臺、壓片夾、遮光器、反光鏡、鏡筒、物鏡轉換器、粗、細準焦螺旋、等結構,讓學生能夠認識各部分的結構名稱和作用。2、觀察目鏡和物鏡。常用目鏡有幾種放大倍數?常用物鏡有幾種放大倍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如何確定? 二、顯微鏡的使用一般包括安放、對光、放片、調焦和觀察等過程。 1、 安放:顯微鏡應放置在接近光源、靠人體前略偏左的地方(為什么?)。鏡筒在前,鏡臂在后。取放顯微鏡時,要左手托鏡座,右手握鏡臂,輕拿輕放。(動手試一試)2、 對光:轉動物鏡轉換器,使低倍鏡正對通光控。再轉動遮光器,讓較大光圈對準通光孔。用左眼通過目鏡觀察,右眼必須睜開,同時調節反光鏡。(怎么調?)若視野中有異物,應用擦鏡紙擦凈目鏡或物鏡鏡頭。3、 掌握調焦距和物鏡升降的關系以及物鏡的升降調節。(1) 向后、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物鏡會怎樣? (2) 向后、向前轉動細準焦螺旋,物鏡會怎樣?4、 放片、調焦距。(1)將“上”字載玻片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夾住, “上”字正對通光孔。(2)側面觀察物鏡,向前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下降,物鏡靠近載玻片時,注意不要讓物鏡碰到載玻片。(3)再用左眼朝目鏡內注視,同時右眼張開,并向后調節粗準焦螺旋,使鏡筒上升。當看到“上”字的物象時,停止調節粗準焦螺旋,改調細準焦螺旋,直到物象清晰為止。(4)記下目鏡和物鏡上的數字,計算放大率。5、觀察(1) 把觀察的結果畫出來。(2) 把玻片向上、向坐移,所看到的物象向哪個方向移動?三、觀察細胞形狀依次觀察一組不同細胞形狀的永久裝片,并用鉛筆畫出觀察到的三個細胞外形。四、討論1、 鑰匙物鏡的鏡筒上升,需怎樣調節粗準焦螺旋? 2、 將裝片放置在載物臺上,在旋轉粗準焦螺旋使物鏡的鏡筒下降的同時,為什么要從側面觀察鏡筒的位置?使學生能夠準確說出顯微鏡的結構名稱及其作用,為正確使用做好準備。通過邊講授,邊操作,掌握顯微鏡的正確操作方法。體會物鏡的升降調節。學會如何調焦距。同時培養學生耐心細致的實驗精神。
教后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