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顯微鏡下的世界教案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學資源開發
微生物是生活在大自然中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命,它們和動物、植物共同組成生物大軍,使大自然顯得生機勃勃。學生對生命世界的動物、植物的認識已經比較深入,但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本課是“顯微鏡下的世界”單元的起始課,通過本課教學將引領學生利用顯微鏡認識生命世界的另一大類——微生物,學生在經歷探究過程后將了解到水滴中常見的幾種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形態多樣、分布廣泛,使學生體驗到微觀生命世界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索微觀生命世界的欲望。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這樣處理教材:在知識目標方面,由認識微生物明確為“一滴水里有什么”這一具體問題。由于學生以前沒有學過微生物,所以本節課不應照本宣科,認為把書上的知識講完,任務就完成了,這種教材觀、教學觀過分強調了教材的絕對性,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會成為學生學習的緊箍咒。教師應把教材作為激發學生求知欲的起點,引發學生進一步到廣闊的空間去探索、求知。
在材料設計方面,遵循蘭本達關于材料要“結構化”的思想,同時滲透科學教學應具有開放性的教學思想,課前要求學生自己走入大自然采集一些水樣,這包括河里、池塘里以及放置了幾天的雨水或自來水,當然教師事前的安全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另一方面教師應為學生提供進行觀察的工具——顯微鏡以及一些微生物的多媒體圖片,以幫助學生展開探究。
在教學過程設計方面,遵循兒童科學認識活動的規律,以“提出問題—討論研究方法—觀察探究—交流匯報—延伸拓展”的科學探究活動來展開整個教學過程。結構化的材料為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自主展開提供了物質保障,但在整個探究活動中教師的個別指導、幫助也是很有必要的。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借助顯微鏡觀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夠認真細致觀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能夠用圖表達自己觀察到的水滴里的幾種常見微生物。
知識與技能
●認識微生物是一類個體微小、大多是單細胞的生物;
●知道微生物、動物、植物共同構成生命世界;
●知道微生物分布廣泛,種類繁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
●體驗到探索生命奧秘的快樂與重要意義。
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導學生觀察采集的水樣
1.學生觀察水樣:課外請大家從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樣,現在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你帶來的水樣是什么樣的?
2.學生匯報。
3.學生用放大鏡進一步觀察水樣并匯報。
4.談話:假如讓你進一步對水樣進行觀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導學生明白要想觀察極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體要借助工具——顯微鏡)
5.激趣:取一滴水放在顯微鏡下,水滴里有什么?這將是怎樣一個世界呢?
二、引導學生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1.講述:既然我們想借助顯微鏡來做進一步的觀察,下面就先來了解顯微鏡的基本構造。
2.學生認識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及各部分的作用。
3.使用顯微鏡觀察時,教師強調以下幾點:(1)反光鏡不能直接對著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2)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著玻片;(3)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三、組織學生借助顯微鏡觀察水樣
1.談話:顯微鏡下,水滴里到底會有什么?讓我們一起細心、耐心、認真地來觀察一滴水,看看你能發現什么,把你的發現畫在活動記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