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顯微鏡下的世界教案
2.學生分組觀察。
(在學生活動時教師要注意巡回指導他們的觀察活動,及時了解學生的發現,指導他們正確使用顯微鏡觀察)
3.匯報交流:水滴里到底有什么?它是什么樣子的?在運動嗎?
(匯報時教師用多媒體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的觀察記錄,并讓學生用語言進行描述)
4.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著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才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于動物也不屬于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5.認識其他的水中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喜歡生活在不同的水域中,讓我們再來看看水中還有哪些微生物?(多媒體展示——水中各種常見微生物)
四、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認識微生物的相關知識
1.學生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1)談話: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誰第一個發現的嗎?
(2)學生閱讀荷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的故事,教師作相應補充介紹。
(3)提問:通過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假如現在讓你用顯微鏡去觀察,你想觀察什么?
(4)學生自由發言。
2.認識微生物的種類和分布。
(1)組織學生用多媒體認識在空氣中、土壤里、動植物的體表、體內都存在微生物。
(2)談話:看來微生物雖然極小但種類很多,在大自然分布極廣,并且還有許多微生物沒有被我們所發現。希望我們大家也能像列文虎克一樣將自己投入到微生物的研究中。
四、拓展活動新課標第一網
用消毒牙簽在牙縫里或在菜板上刮一刮,再把牙簽放在載玻片的水滴上劃一下,蓋上蓋玻片,用顯微鏡觀察,看看能不能找到微生物。
2.做酸奶
教學資源開發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六年級上冊第1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里的2課,屬于生命世界里的微生物這一內容體系。教材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學生自己動手做酸奶。采用往煮好了的鮮牛奶里加入酸奶的方法(酸奶里含有乳酸菌),讓鮮牛奶發酵成酸奶。這部分內容可以是課前做好酸奶課上帶來品嘗,也可以在課堂上當場做酸奶,在這里采用的是后面一種方法。第二部分,是認識細菌,解釋牛奶為什么會變成酸奶。在這里,讓學生認識細菌的基本形態特點及分布,了解細菌的繁殖速度很快,認識乳酸菌并知道鮮牛奶為什么會變成酸奶,以及細菌與人類的關系,細菌具有雙重作用,一方面有些細菌對人類有用,另一方面有些細菌又對人類有害。第三部分,是了解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以及危害人類健康的病毒有哪些。第四部分,是了解病菌是如何通過皮膚接觸傳播的,以及還有哪些傳播途徑。
教學的主體活動就是讓孩子們經歷做酸奶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讓他們感受到細菌與我們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并認識到不是所有的細菌都是有害的,從而消除孩子們頭腦中已有的一些錯誤認識。
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過程與方法
●能夠嘗試自己動手做酸奶;
●能夠畫出自己做酸奶的心情曲線并與同伴交流;
●能夠收集有關細菌、病毒的資料并參與討論。
知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