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六年級上冊科學全冊教案
粵教版六年級上科學全冊教案
第一單元 物質的變化
第1課 無處不在的物質變化
第2課 混合與分離
第3課 生銹與防銹
第4課 燃燒與滅火
第二單元 生物與環境
第5課 植物與環境
第6課 動物與環境
第7課 食物鏈
第三單元 遺傳與進化
第8課 代代相傳的特征
第9課 進化中的生物
第10課 網絡課堂——探索恐龍滅絕的原因
第四單元 保護環境
第11課 保護空氣
第12課 水質調查
第13課 變廢為寶
第14課 和諧的家園
六年級上科學全冊教案
第一單元 物質的變化
第1課 無處不在的物質變化
教學內容:課本第2-10頁。
教學目標:
1、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
2、學習實驗設計、進行實驗驗證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
教學準備:玻璃杯、蠟塊、生銹的鐵釘和無銹的鐵釘。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
由主題人物在廚房中發現在各種現象,讓學生感受到身邊到處都存在著物質的變化,引出“物質的變化是不是產生新物質”的問題,并板書課題《無處不在的物質變化》。
二、新授
(一)活動一:尋找身邊的物質變化。
1、讓學生觀察煎蛋、燃放煙花、鹽溶于水、和面、冰雪融化、鐵制品生銹這些日常生活中時常能見下馬看花變化現象。
2、學生試描述這些變化前后及過程的現象。
(二)活動二:冰的融化。
1、回顧以前(四年級上學期)做過的蠟塊加熱的實驗。
2、使用玻璃杯進行實驗,觀察冰融化成水的現象及做好記錄,然后進行全班交流。
3、比較冰融化成水的過程與蠟塊受熱過程。
4、比較討論后,學生容易得出冰融化和蠟塊融化都只是形態發生了變化。
5、討論:p5頁的現象。
(三)活動三:鐵銹還是鐵嗎?
1、引導學生觀察生銹的鐵釘和無銹的鐵釘,并作記錄。
2、用小刀削下鐵釘表面的鐵銹,然后用砂紙打磨鐵釘,即得鐵銹和鐵。
3、用磁鐵靠近鐵銹,進行觀察。
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可以知道磁鐵能吸引鐵,若鐵銹不被磁鐵所吸引,自然就得到了“鐵銹還是不是鐵”的答案。
3、活動延伸和應用: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鐵生銹這樣的變化呢?并與活動二作比較。
(四)活動四:研究蠟燭燃燒過程的變化。
步驟1:點燃蠟燭,將一只手干燥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會兒,觀察現象。
步驟2:將少量石灰水加入另一燒杯中,用石灰水將燒杯壁濕潤,倒出多余的石灰水。
步驟3、將用石灰水濕潤的燒杯,罩在火焰的上方,稍停一會,觀察現象。
通過實驗學生會發現蠟燭燃燒后會產生水和二氧化碳。
(五)活動五:給物質變化分類。
1、出示書本的五種物質變化過程情況。
2、學生進行討論,從而作出判斷。
三、教學后記: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產生新的物質。
第2課 混合與分離
教學內容:課本第11-15頁。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物質混合與分離的一些基本操作,并從中體會有的物質變化可逆,有的物質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