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使用顯微鏡》教學案例
展示學習目標
帶著目標學習
1、了解顯微鏡的構造。
2、掌握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并能獨立操作顯微鏡觀察物像。
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探究的內容。(1’)取鏡和安放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鏡。迅速看書,動手取鏡和安放。積極發言,敘述顯微鏡的發展史。回答是光學顯微鏡。指導學生看書37頁:正確取鏡和安放。(2’) 強調安放目鏡時,手指不要觸摸鏡頭,這樣會污染鏡頭,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引導學生說出顯微鏡的發明、發展過程。提問:我們現在用的是什么顯微鏡?(2’)
顯微鏡的構造兩人一小組,看書對照實物認識顯微鏡的構造,說出各部件的名稱。學生活動,回答教師指示部分的名稱。要求各小組對照實物顯微鏡,認識顯微鏡,探究各部件的功能。(3’)強調:(1)人人動手;(2)提出主要注意事項:靜(不能影響他人)、輕(動作要輕,要愛護儀器,做到動手之前先看清楚想明白)、凈(保持顯微鏡和實驗室的整潔,尤其是不能弄臟和損壞鏡頭)。(0.5’)老師巡視,指導。兩人一組互相檢測,最后老師以“開火車”的方式進行抽測。 老師對關鍵部件進行講解。(1)目鏡、物鏡:放大倍數;(2)鏡筒:連接目鏡與物鏡;(3)粗準焦螺旋、細準焦螺旋:調焦距;(4)轉換器:調換物鏡;(5)鏡臂:提握鏡身;(6)載 物 臺:放玻片;(7)壓片夾:固定玻片;(8)遮光器:調節光線強弱;(9)通光孔:光線通過;(10)反光鏡:使光線射入物鏡;(11)鏡柱:支持鏡身;(12)鏡座:穩定鏡身。(5’)(愛的鼓勵——掌聲)顯微鏡的使用 對光
(1)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睜。
(3)轉動反光鏡,看到明亮的視野。
觀察:
(1)標本放在載物臺上,壓住,正對通光孔。(2)鏡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標本。
(3)左眼注視目鏡,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帶著強烈的好奇心,邊看書邊操作顯微鏡進行觀察。情況不一,大部分同學沒看到物像。
一名學生邊說邊演示自己是如何觀察到物像的。傾聽,引起注意明確應注意的問題后,動手操作,觀察。
動手操作,觀察,說現象,并加以解釋。
①顯微鏡的成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x物鏡的放大倍數
③光學顯微鏡只能觀察能被光穿透的物體。④放大倍數越大,看到細胞越大,個數越少;放大倍數越小,看到細胞越小,個數越多。討論后提出,“上”字寫的太大了,在視野中很難看完整。歸納:取鏡和安放,對光,觀察。引出顯微鏡的使用。介紹三種觀察標本:
①寫有“上”字的玻片;②印有數字的透明紙;③寫有數字的不透明紙。
要求學生先看書,然后指導學生動手觀察。(先觀察2號標本)(2’)巡視,發現普遍存在的問題。請一名課前培訓過的同學上講臺演示。(2’)
(愛的鼓勵——掌聲)教師強調:①用低倍物鏡(10x,即短的物鏡)對準通光孔。
②轉動轉換器的手法,手指不能扳物鏡,對學生進行愛護顯微鏡的教育。
③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④左眼看目鏡,右眼睜開,多次嘗試就會習慣。引導學生繼續觀察并思考老師要求強調注意的地方。(2’)巡視指導,糾正錯誤。(3’)引導學生繼續觀察1號和3號標本并探究:⑴視野中看到的物像是什么像?⑵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⑶不透明紙上的數字為何看不清?⑷放大倍數不同,看到的細胞個數與大小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換目鏡后再觀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