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驗室里觀察動物
教材分析
本節是學習有關動物知識的入門課,是在前兩章“學會觀察”、“在實驗室里觀察植物”等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實驗室里觀察常見動物的形態特點和局部結構特征,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比較少。教學重點是訓練學生觀察動物形態結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難點是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口器,從而使學生樹立動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本節課通過讓學生親自觀察、分析交流和了解仿生學知識等環節,可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動物學知識的興趣,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生分析
在前兩章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多次嘗試觀察,初步了解了科學的觀察方法。本節課所涉及的常見動物的形態、結構、食物、習性、生活環境及仿生學知識等內容,大部分學生或有生活經驗或有課外知識,但學生普遍停留在表面感性認識上,興趣雖然濃厚,但是深入觀察比較(如昆蟲口器)的能力可能較差,理性思索(如總結動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觀點)估計有一定困難。
設計理念
(1)突出學生的自主探究式學習,在主動觀察中發現和解決問題,在合作交流中分析和總結規律。教師則扮演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角色。
(2)重點訓練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基本方法(順序觀察和對比觀察等),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作風,提高每一個學習者的生物科學素養。
(3)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設計教學過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感性觀察到理性思考,由實際現象到理論總結,最后再回到生活生產實踐中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說出觀察動物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
2.描述常見動物的形態結構。
3.舉例說出動物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特點。
能力性目標:
1.嘗試觀察動物形態結構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口器。
情感性目標:
1.體驗與人合作、交流及取得成果的情感。
2.關注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形成動物體的形態結構與其生活習性、生活環境相適應的基本生物學觀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常見脊椎動物、常見鳥類和常見昆蟲的實物或標本,有關動物生活習性和生活環境的錄像片段和一些動物圖片。學生則課前查詢書籍、網站等,搜集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教學過程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關注“身邊事” (1)觀察雞、鴨等動物(或標本),思考:都屬于家禽,為什么喙和足有很大差別呢?
(2)觀察家兔、蝙蝠、鯨等動物圖片,思考:都屬于哺乳動物,為什么體型和四肢的區別很大呢? 出示動物的實物、標本或圖片,啟發學生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如下問題:為什么一些同類動物的體型或某些器官卻有很大差別呢?從而導入新課。
了解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 學生自學“技能卡”內容,同桌之間互相說出觀察動物形態結構的一般方法。 補充并總結科學觀察的基本方法——順序觀察和對比觀察。特別提醒學生在觀察過程中不要傷害動物或損壞標本。
觀察常見動物的外部形態 (1)分組觀察,描述動物的形態特點,互相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