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一 腎臟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教學設計
第二節一 腎臟是主要的排泄器官 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排泄”這一節的開頭,主要是對排泄概念的介紹和完成排泄過程的主要器官——腎臟的介紹。本章的重點內容是腎臟的結構,難點是腎單位的結構。
學生一般對腎臟在人體中 的位置會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具體到腎的結構和功能知道的就很少了。因此,會對本節課的內容有很濃的興趣。為了發揮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可以將本課設計成實驗課,在實驗室中完成。教師課前準備好一定數量的動物腎臟,課上指導學生分小組進行解剖認識腎臟的形狀、顏色、結構,腎臟皮質、髓質、腎盂的分布位置顏色或形狀等。在過程中可布置學生對入腎的動脈,出腎的靜脈,輸尿管等結構進行區分。為下一節的教學做好準備。
腎單位的結構是本節的難點,教師可布置學生以實驗小組為單位觀察腎臟內部結構示意圖,認識腎單位的組成,并用語言敘述。最后教師結合課件演示進行突破。[來源:第一范文網]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述腎的結構。
2.用示意圖表示腎單位的結構。
3.簡述人體排泄的三種途徑。
能力目標
通過解剖動物腎臟 的操作,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
情感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認識到腎臟自我保護的重要性,遠離不健康的生活習慣。
三、重點難點
重點:腎臟的結構。
難點:腎單位的結構。
四、教學媒體
圖片、視頻資源、教學課件、動物腎臟、解剖刀,解剖盤
五、課時建議
1課時
六、教學過程[來源:第一范文網]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身邊事
(引入)
教師活動:
根據課本的“身邊事”進行引入,學生一般會覺得什么是排泄是一個很容易的問題。教 師設計一些選項(參考:排尿、排便、出汗、吐痰等等)布置各小組進行討論,得出最后的統一結論,由各組組長寫在黑板的一 側。等學習完“知識鏈”之后再進行評判。
進行完上一環節,教師引入腎的解剖環節進行腎臟結構的認識。
小組討論得出答案。并寫在黑板上。
領取或查看實驗用品,準備進行腎臟的解剖實驗。
探究竟+大家談
教師活動:
(1)教師事先將準備好的動物腎臟,解剖器具等擺放在實驗臺上,每組學生(4-5人)一個腎臟即可。解剖 前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腎臟的外形,顏色等。并對學生進行提問。
(參考:腎的形狀像蠶豆,呈紅褐色。)
(2)指導學生用解剖 刀將腎縱切,并進行觀察,要注意提醒學生盡量不損壞血管。指導學生對照課本的插圖分清腎髓質、腎皮質和腎盂,并區分經過腎的動脈靜脈和輸尿管。
布置任務之后,教師在實驗室巡視,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參考:腎皮質位于腎的外層,厚約1cm,紅褐色。髓質位于皮質深層,約占腎實質的2/3,顏色較淺,致密而有條紋。腎盂位于隨之以里,是漏斗狀的空腔。)
(3)教師布置學生閱讀課本的“腎臟內部結構示意圖”,然后播放教學課件中的有關部分。請幾位學生總結
①腎單位的組成;②腎小體的組成;③腎小體 、腎小管和腎單位各分布在腎臟的什么部位?
(參考:腎單位由腎小管和腎小體組成,腎小體由腎小囊和腎小球組成。腎小體分布在腎皮質中,腎小管分布在皮質和髓質中,腎單位是由腎小體和腎小 管組成的,一個腎單位中一部分分布在腎皮質中,一部分分布在腎髓質中。)
教師也可以出示自己制作的模型進行講解(做法參照“實驗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