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案(精選3篇)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案 篇1
一、教材內容分析
(一)教學內容及地位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的內容。這章的內容在七年級下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與第8章、10章、11章的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與此同時本章內容還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所以,這節復習課就是針對鞏固學過的基礎知識和運用已學的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而設計的。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些關于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知識,理解人體內物質的運輸必須要依靠血液循環來完成,也知道血液循環系統包括心臟、血管和血液三部分。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臟都具有各自的結構和生理功能,是相對獨立的知識點,可它們卻共同構成了整個血液循環系統,這一點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所以,本節課就是把這些知識綜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識點穿起來,通過復習讓學生對血液循環系統形成一個完整的、清晰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
(2)掌握血管,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理解血液循環的途徑,意義。
2、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血液循環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綜合分析問題能力。
(2)通過教師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復習能力。
(3)通過實際問題的考察,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對課堂學習目標的共同探索,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
(2)聯系實際,鼓勵學生通過分析得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3)鼓勵學生勤思考,做到學以致用。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
(2)血管,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血液循環的途徑,意義。
難點:血液循環的途徑,意義
(五)課前準備
教師:1.收集相關的素材。
2.制作多媒體的課件
學生:復習鞏固已學過的有關血液循環系統的知識
二、教學方法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章內容,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熟悉的話題創設情景引入復習課,再通過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引導學生回憶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管,心臟的結構和功能,血液循環的途徑和意義,最后通過習題鞏固知識,從而解決本章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并達到讓學生對血液循環系統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的目的。
三、學法引領
學生已具有了一些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選用的學法指導是分析法、遷移法。
四、教學流程
(一)課的導入
多媒體展示并講述:“最近萬州的天氣變化得特別快,一會兒艷陽高照天氣熱得不得了,過了幾天又下起大雨來,溫度又隨之降低。你瞧,這一不小心小明生病了,痛苦的小明又是咳嗽又是流鼻涕,更要命的是讓小明英俊的形象都沒有了,沒有辦法的小明只有去醫院看醫生,醫生再了解了小明的情況后,先讓小明去做個血液化驗,看看小明的血液各項指標是否符合標準。”
學生在聽到這件與自己生活相關的事情和看到這些有趣的圖片時,個個臉上露出想知道小明血液化驗的結果,這時我適時提出質疑:“那大家知道,在進行血液化驗的時候要化驗血液中的哪些成分嗎?還能回憶起血液的組成嗎?”學生略加思考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通過這樣的設計,開端引趣,讓學生積極思考并參與到課堂上來,為他們創設教學情景。
(1)知識重現,合作復習
復習一:血液的組成
1、小明生病看醫生,醫生要其做血液化驗的事情引入血液組成的復習。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生活中的病例引起學生的關注,進一步喚起學生對血液成分的記憶(注重生物學源于生活,生物學教學要貼近生活)。
2、對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與學生進行合作復習。
3、通過列舉相關習題鞏固知識,達到復習的目的。
復習二:血管的結構和功能
1、 課件展示小明的血液化驗單并出示男士血液成分的正常值范圍,同時講述:“這是小明的血液化驗單,看看小明的各項指標和正常值比較起來哪一項不符合標準?你來做做醫生小明可能身體出現了什么問題?”學生通過數值的比較后快速做出回答:“白細胞數量大于正常值,小明身體可能出現炎癥。”此時我繼續講述:“這個時候護士小姐就出來,對小明說你有炎癥需要進行輸液治療。一般的輸液采用的是靜脈輸液,那同學們知道輸液時針頭是插在哪里的嗎?”同學們積極做答:“手臂的青筋。”“手臂的青筋是靜脈血管,血管其實除了靜脈之外還有…..”“還有動脈和毛細血管”“那現在我們就來對血管進行一下復習。”
在這里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加深科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同時通過對數據的觀察以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判斷的能力。
1、對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管壁、管腔及其血流速度和功能與學生合作復習。
2、通過列舉相關習題鞏固知識,達到復習的目的。
復習三:心臟與血液循環
1、教師設問:輸液時,藥物要通過什么方式才能被運輸到身體的各個部分?學生會通過已學知識作出通過血液循環,我繼續追問那血液循環是由哪些部分構成的呢?(血管和心臟構成的管道系統和在其中流動的血液三個部分組成)。血液、心臟和血管是三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點,通過這樣的設計就可以把三個零散的知識點串起來,讓學生對血液循環有個清楚的認識。
2、對心臟的結構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環的途徑及意義進行復習。
3、通過列舉相關習題鞏固知識,達到復習的目的。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案 篇2
第1節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3)
課型:新授 時間:/9
執筆:繆 審核:生物組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區別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
(2)描述血細胞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
(3)描述心臟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
(4)描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2、能力目標
(1)通過描述血管、心臟、血細胞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綜合能力。
(2)能熟練使用顯微鏡觀察魚尾鰭血液循環。
(3)通過與同學合作完成脈搏、心率、血壓的測定,培養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體驗生命,關愛生命。
(2)通過與同學合作完成脈搏、心率、血壓的測定,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3)通過學習人體的血量、輸血和血型的知識,對學生進行“每個健康公民都有獻血義務”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三種血管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血細胞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心臟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肺循環、體循環的途徑。
教學難點:心臟的結構、血液在循環途徑中成分的變化和血壓。
課時: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程導入
在我們的身體中有一條紅色的長河,它比世界上最長的河流還要長,這就是潛藏在你的、我的、他的身體中血管,血管中流動著紅色的血液,我們叫它生命河,它能運輸我們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又是醫生為我們檢查身體的一面鏡子。
二、自學自測
1.血量 ⑴成年人的血液總量約占體重的 。
⑵一個體重為60kg的健康人,體內的血液量為 。假如你是成年人,估算一下你體內的血量大約是多少?
2. ⑴正常的血液為 色黏稠的液體,它由 (占 % )和 (占 % )組成。血細胞包括 、 和 。
⑵將一定量的人的血液放入裝有抗凝劑的試管中,靜置一段時間后,會出現______現象,分成_______層。上層是_______,呈 色;下層是_______,呈 色;中間還有一層薄層是 和 ,呈 色。
⑶血漿的成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血漿的主要作用是運載___________,運輸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3.貧血與發炎
⑴貧血和炎癥時血細胞的數量變化: 貧血 減少;炎癥 增多。
⑵貧血使血液運輸 的能力降低,貧血患者應多吃一些含 和鐵豐富的食物。
⑶發炎時, 可以穿過毛細血管壁,吞噬病菌。
三、互學互助
1.用顯微鏡觀察人的血細胞圖片
⑴血細胞的組成和功能(根據實驗,參考課件和課本, 完成表格)
名稱
英 文縮 寫
形 態 結 構
功 能
正 常 數 值
rbc
兩面凹的圓餅型,無_____________。
含____________ 。
運輸____和部分____________。
男(4.0—5.5)×1012個/l
女(3.5—5.0)×1012個/l
hgb
是一種含_____的蛋白質,呈____色
運輸____和部分____________。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wbc
比紅細胞____ ,有____________。
吞噬____對人體有防御和保護作用。
(5—10)×109個/l
plt
個體最____ ,不規則,無__________ 。
有____和加速____的作用。
(100——300)×109個/l
⑵血液呈現紅色,是因為紅細胞里含有 。它是一種含 的蛋白質,呈 色。它在 含量高的地方容易與其結合,在 低的地方容易與其分離。
⑶在你觀察的細胞中,哪種細胞數目最多?
2.分析血常規化驗單
看課本上的血常規化驗單,討論分析化驗單:
由該報告單你的初步診斷此人患有________(填病癥名);判斷的依據是____ __。
運輸 和一部分
3.完成概念圖
四、導學導練
1.在人體的血液循環中,對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起重要作用的是:( )
a.紅細胞 b.白細胞 c.血小板 d.血漿
2.在下列血液的成份中,具有防御、保護功能的是:( )
a.白細胞和血小板 b.紅細胞和血小板
c.紅細胞和白細胞 d.紅細胞和血漿
3.人從平原到高海拔地區,由于空氣稀薄,頭幾天體內血液中的__________數量增多,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__________來輸送氧。
4.某同學患急性腸炎,血液中 的含量會增多;某同學受外傷后不易止血,血液中 的 含量可能較少。
5.右圖是李剛同學進行血液實驗時出現的情況,請根據下圖 回答問題。
⑴填寫圖中各部分的名稱: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
⑵a試管內顯示的是___________,b試管內顯示的是___________。
⑶試管a和試管b內均加入的是新鮮血液,而實驗結果不同,其原因是:a試管內________________,而b試管內___________。
6.下圖是觀察血涂片時視野的一部分,據圖回答:
(1)有促進止血,加速凝血作用的是[ ]________ ________。
(2)患急性炎癥時數目增多的是[ ]______ __________。
(3)從平原到高海拔地區的起初幾天里,人體內數量急劇增加的血細 胞是[ ]________________ 。
(4)圖中[3] ___________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1]和[2]在結構上的區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要看清[1]和[2]在結構上的區別,應將顯微鏡光圈 ______ 。
《人體內物質的運輸》教案 篇3
復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描述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功能特點;嘗試區分這三種血管以及血液在這三種血管內流動的情況。
3.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區別動脈血與靜脈血。自主歸納總結血液循環的途徑;培養提出問題的能力。
4.概述人體的血量,列舉abo血型的類型,以及安全輸血以及輸血關系。
5.通過實際問題的考察,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描述血管、心臟、血細胞的結構特點和生理功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綜合能力。
2.能熟練地使用顯微鏡觀察魚尾鰭血液循環。
3.掌握出血的初步處理方法。
4.通過與同學合作完成脈搏、心率、血壓的測定,培養學生的自我保健意識。
5.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對課堂學習目標的共同探索,增強學生的合作精神。
2.聯系實際,關愛他人。鼓勵學生通過分析得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3.鼓勵學生勤思考,做到學以致用。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1.描述血液的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學生描述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3.概述血液循環的途徑;
4.區別動脈血與靜脈血。
難點:1.顯微鏡下分辨各種血細胞,理解血液屬于組織;
2.心臟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關瓣膜的結構特點,理解器官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
3.了解血液循環途徑,以及在血液循環過程中血液成分的變化;
4.輸血與血型的關系。
教學突破
教學中讓學生事前看書,掌握最基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利用多媒體手段,畫龍點睛,對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加以突破,講解相關的典型習題,來鞏固知識,擴大知識面,提高能力,達到復習的效果。
教法與學法導航
教法:情景教學法、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
學法:自主、合作、討論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引導學生課前復習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相關知識,掌握最基本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復習課打好基礎。
2.準備好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3.準備好相關的習題。
學生準備:在上課前做好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的復習。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前些日子我們學習了“人體內物質的運輸”等相關知識,這一節課我們回過頭來回顧一下這些知識。希望大家能夠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有更深刻的理解。
知識聚焦:
利用多媒體手段,將血液、血管知識投到大屏幕上,讓學生看書、交流回答下面的問題。
一、流動的組織——血液
1.血液成分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