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運動(精選2篇)
人體的運動 篇1
第六章 堅持鍛煉 強身健體
第一節 人體的運動
一、骨堅而不重 硬而不脆
教材分析
“骨堅而不重 硬而不脆”是七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一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因為人的正常生長發育和運動功能的完成都與骨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因此是學習本章其他內容的基礎。
本節教材以骨為中心逐步展開,骨骼是人體的骨架,對人體有支持和保護作用。教材首先以不同年齡的人摔跤后會有不同的結果引出題目,然后安排了《骨的成分》的探究性實驗和《觀察骨的結構》的實驗,通過這兩個實驗,自然得出骨堅而不重、骨硬而不脆的科學道理及老年人易骨折的原因。因此這兩個實驗在本節的相關知識中起著拋磚引玉的作用;同時又是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好素材。是本節的重點,而對這兩個實驗的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是本節的難點。在得出骨堅而不重、骨硬而不脆的道理后,列出人一生中骨成分變化的表格和青少年骨骼發育的特點以及骨折的有效防護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很容易讓他們產生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本節課結束時結合教材的內容恰當地對學生進行了尊老愛幼的情感教育。教材這樣的安排符合發展性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律。
學生分析
通過前面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探究生命現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本章教材以《堅持鍛煉 強身健體》為題目,十分新穎,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學生正值青春期,他們對自己的身體的迅速變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骨的生長與身體發育有著直接的關系,而本章第一節的第一小節內容就是骨,教師若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導他們探究學習,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學生缺乏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化學知識,需要教師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難題。
設計理念
本節課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線,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使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學習基本知識的重要性,主動去學習基本知識;在探究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逐步培養學生操作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情感。
教學目標
知識性目標:
1.說出骨的成分及特點。
2.識別骨的結構的各部分并能說出各部分的特點。
3.能解釋骨堅而不重、骨硬而不脆的原因。
4.說明注意坐、立、行走正確知識的重要性。
技能性目標:模仿骨折的防護方法。
情感性目標:體驗相互合作、交流及取得的成果;形成尊老、愛老的情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1)豬或羊的新鮮長骨及解剖刀。(2)骨成分的實驗用具。(3)有條件的學校準備課件;無條件的學校準備掛圖。(4)人體骨骼結構模型。(5)骨折時救助所需要的防護用品。
2.學生準備(1)自行準備常見動物的骨。(2)本班學生背單肩挎和雙肩包的情況調查表。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提示和建議
身邊事:青少年和老年人摔倒后的結果不同
組織學生觀看課件
提出問題:為什么不同年齡的人摔跤會有不同的結果?
教師啟發引出本課題目:不同的人摔跤后會有不同的結果,這與不同年齡的人骨的特點不同有關系,這正是我們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內容
觀看下雪天青少年和老年人摔跤的課件、思考問題并根據自己的想法作答
傾聽老師的引言,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去學習本節課的內容
無條件的學校可將身邊事的內容讓學生排成小品進行表演而導入本課的主題
探究竟:①骨的成分的實驗
提出問題:你認為骨含有什么成分?組織學生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并進行適當的補充
在提出假設的情況下,放映并組織學生觀看技能卡上的實驗操作的錄象并分析實驗結果
課外思考:魚刺卡住喉頭時喝醋的道理?
組織學生分組(分8個小組)討論證明骨的成分及不同年齡的人骨的成分的比例不同的實驗方案,并讓每個小組出1名代表介紹本組的實驗設計方案
組織學生按設計完成實驗,提醒學生注意正確的操作方法
組織學生分析探究實驗的結果并填寫119頁的表格
及時對學生進行相互合作交流取得成果的情感教育
積極思考問題;嘗試說出自己的觀點并做出假設:骨中含有無機物或有機物;或同時含有無機物和有機物;或者還具有其他的物質
觀看技能卡上的實驗操作錄象并思考:技能卡上的實驗所證明的結果;在教師的引導下回答問題
分組討論:參考技能卡上的內容設計探究骨的成分及不同年齡的人骨的成分的比例不同的實驗方案;由小組代表說出本組討論的結果,可以和別的組爭論、解釋或者達到共識
利用老師已準備的或者自己準備的實驗材料完成小組設計的實驗方案
分析實驗結果,填寫課本上119頁的表格
體會與人合作交流取得成果的情感
學生可能不能馬上說出骨中含有有機物和無機物的假設,教師幫助學生回憶學過的相關知識進行誘導啟發;也可以人死后火化的骨灰引出骨中含有無機物
如果條件不具備的學校,可以采用看書→指定一名學生操作實驗→分析歸納的方法進行
學生討論出來的方案各不相同,設計完好的方案要給予表揚,存在不足的,首先要肯定他們勇于探索的精神;然后加以引導,并向他們推薦自己的看法
教師深入到學生中,看到不符合操作規程的及時指出或者做示范
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利用教材培養學生與人合作交流取得成果的情感很重要,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探究竟:②骨的結構的實驗
組織學生觀看骨的結構的課件,并引導學生思考長骨的結構包括幾部分?各部分有什么主要的特點?
指導學生完成操作實驗;啟發學生討論并回答上述問題,加以引導補充
觀看長骨結構的課件并思考相應的問題
完成操作實驗并觀察各部分結構及特點;思考、討論并能準確回答上面的問題
不具備條件的學校可以用掛圖代替課件,最好是剪貼圖
知識鏈:骨的結構組成和骨堅而不重、硬而不脆的原因
出示人體骨骼模型,引導學生知道骨骼的數目和骨骼的分布情況
利用探究竟中的兩個實驗得出的結論啟發學生思考并說出骨堅而不重、硬而不脆的原因
觀看骨骼模型并能說出骨骼的數目及骨的分布情況
充分利用自己的實驗結論,思考并能正確解釋骨堅而不重、硬而不脆的原因
要處理好本部分教學內容,必須緊扣上述兩個實驗的結論,設計
好過渡語言進行誘導啟發
實際用:①人一生中骨成分的變化及青少年時期要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確姿勢
組織學生觀看大屏幕上人一生中骨成分的變化表格,引導學生思考并說出各個時期的特點
出示正常脊柱和變形脊柱的課件并誘導分析脊柱變形的原因
要求學生出示本班學生使用單肩挎和雙肩背書包的調查表
組織學生討論并引導學生說出使用哪種書包更好?
引導學生回答如果使用單肩包應該如何避免脊柱變形
實際用:②骨折的概念及防護
講解骨折的概念
提出問題:遇到骨折的病人應怎樣做?
鼓勵兩名同學扮成傷者和醫生演示骨折時的防護方法
觀看大屏幕上的表格,思考并回答不同時期骨的成分的變化情況及特點
觀看課件分析并說出脊柱變形的原因
出示本班學生使用單肩挎和雙肩背書包的調查表
討論并說出使用雙肩背包更好的道理
在教師的引導下能說出如果使用單肩包應用兩肩輪換背包的看法
思考并理解骨折的概念
思考問題并嘗試回答,相互糾正不足并補充
由兩名同學扮成傷者和醫生演示骨折時的防護方法
無條件的學校可以用相應的掛圖或者簡單的板圖代替;如果本班有脊柱變形的典型事例(如駝背)可以當堂分析原因
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背不同書包時的親身體會
模仿后要求其他學生指出那兩名同學表演中的優點和不足
情感教育結束本課內容:通過今天的共同探究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人一生中骨成分的變化情況;知道了青少年的骨易變形和老年人的骨易骨折的道理。所以我們在公共場所或乘車時,要尊老愛老,注意謙讓和攙扶老年人,不要擁擠,以免摔倒造成骨折。 傾聽老師的結束語,學生具有了探究學習的愉快心情和進一步求知的愿望。 可以利用學生意猶未盡的心理鼓勵學生在課下查閱相關資料,解釋生活中的常見問題,或者大膽設計實驗,不斷探索。
人體的運動 篇2
課 題
人體的運動—骨骼和肌肉
備課日期 前學期的電腦備課
上課日期 12 月 23 日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人體的骨骼、肌肉、關節及它們的作用,知道人體中幾個主要的骨、關節、肌肉的名稱和位置。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教學
準備
人體骨骼模型、骨骼、肌肉、關節的掛圖。
教學過程 設計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備注
一、導入 新課
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人體的肌肉和骨骼及其作用。
2、指導學生認識幾塊主要的骨和肌肉。
3、指導學生認識關節及其作用。
4、教師總結結束本課。
1、談話:我們曾在一年級時認識了自己的身體,想一想,我們的身體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
2、講述:今天這節課,我們來認識一下人體的骨骼和肌肉。(板書課題)
(1)講解人體的肌肉及其作用。
教師演示一個屈臂和伸臂動作,并在屈臂時用另一只手觸摸肱二頭肌。(請學生模仿實驗)
①提問:你摸到什么?在做一個完整的屈臂和伸臂動作時,你摸到手臂上的肌肉有什么變化?
②講解:(出示人體肌肉的掛圖)人體的皮膚里面是肌肉,肌肉在人體中是一塊一塊的,人的全身共有600多塊肌肉。每塊肌肉的兩端都緊密地附著在骨上。
(出示肱二頭肌掛圖>我們在做屈臂和伸臂動作時,由于肌肉的收縮與舒張,就會引起,肌肉粗短和細長的變化,從而也就牽動了肌肉所連接的骨運動,這樣我們的手臂就完成了伸和屈的動作。
請學生做幾次右臂伸屈運動,左手按在肌肉上,再去感覺一下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的變化。
③提問:肌肉有什么作用?(肌肉具有牽動所連著的骨運動的作用)
(2)講解人體骨骼及其作用。
①談話:同學們已經知道人體的內部有肌肉,肌肉與什么相連接?
②講述:(出示人體骨骼模型)骨是一塊一塊的,人體全身共有206塊骨。這206塊骨連接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副人體的骨架,這副人體的骨架叫做骨骼。
③(學生觀察課文第50頁插圖)提問:圖中的人在做什么?人體的運動與肌肉、骨骼有什么關系?
④小結:肌肉、骨骼在人體運動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它們是人體的運動器官。
⑤討論:骨骼還有什么作用呢?人體如果沒有骨骼會怎么樣?
(出示人體骨骼模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脊柱、股骨、胸骨、肋骨的結構特征得出結論。
⑥師生小結:骨骼還有支撐身體、保護內臟的作用。
(1)認識人體幾塊大的肌肉。(出示人體肌肉圖)
①邊講解,邊在圖上指出肌肉的位置,接著要求學生在自己的身上摸到并說出名稱。
肱二頭肌:位于上臂前面一塊明顯的肌肉。
胸大肌:胸前一塊三角形的大塊肌肉。
腹直肌:位于腹前中線兩側的兩排肌肉。腓腸肌:位于小腿后面一塊明顯的肌肉,俗稱“小腿肚子”。
②綜合練習。請學生在圖上和自己身上分別指出這幾塊肌肉,并能說出它們’的名稱。
(2)認識人體幾塊主要的骨。
(出示人體骨骼模型)請學生規察人體骨骼的結構。
①提問:我們來觀察一下,人體骨骼中有哪些比較大的骨呢?
(學生匯報觀察結果)
對照模型講解:人體的軀干部位有胸骨、肋骨、脊柱,上肢部位有肩胛骨、上臂骨、前臂骨等,下肢部位有髖骨、大腿骨、小腿骨。
②練習:請學生對照骨骼模型,摸一摸自己身體上的這些大的骨,說說名稱。教師也可說某塊骨的名稱,請學生在自已的身體上指出。
(1)請學生做一下伸屈臂的動作。
提問:誰知道骨骼活動的地方叫做什么?什么是關節(骨和骨之間連接的地方叫關節)
(2)(演示)抬腿和伸腿的動作。提問:這些活動的地方員叫什么?
(3)談話;人的身體上哪些地方有關節?這些關節活動的時候有什么不同?
(學生實踐并討論、匯報結果)
(4)小結:人身體各部位的關節活動程度不一樣,有的能做大幅度活動,如肩關節;有的只能在一個方向上活動,如肘關節;而有—些根本不能活動,如顱骨上的一些骨連接。課店,你們可以去自己身上找一找這些活動程度不同的關節。
課后感受
對于人體的肌肉,學生只能了解一小部分,因此本課的教學學生反映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