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第五單元教案學案
寫的是東晉謝家子弟詠雪的事。全文語言簡練,卻有完整的故事情節。結尾雖未作任何議論,但是文末補充交待謝道韞的身份暗示我們:作者更贊賞她的才氣。這正是本文敘事的特點。勾畫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的畫面,兩代人在富有文化氣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種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傳承。
范例6 《陳太丘與友期》中陳紀的品格是如何通過與來客的對話展現的?
分析
本文先交代對話的背景,“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不守信約的是客人,而不是陳太丘;“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既是對話的由來,也交代了對話的地點。對話可以分為兩層:前一層屬于信息交流性質,作鋪墊用;后一層是對話的主要內容。結尾是客人表示認錯“下車引之”,但陳紀“入門不顧”。
主要寫了元方與父友的一段對話。在對話中,他抓住對方“無信”、“無禮”的言行,作了針鋒相對、義正而嚴辭的回答。讓來客無地自容,自感慚愧。簡練的語言卻生動地表現了元方的聰穎機智,至今傳為美談。
解答方法鏈接:
文章雖然篇幅短小,但都是用文言文寫的。因此,學習時要對照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讀順句子,讀懂文意。
難點問題2 朗讀課文 把握思想
范例1 朗讀《風箏》,體會魯迅寫作的心境,品味在誤解和沖突中的親情滋味。
分析
魯迅先生的《風箏》,回憶兄弟之間的一件往事,無論是當年管錯了,還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總想補過,為補過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著濃濃的同胞手足之情。
1、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 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于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于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后的偏見,愿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3、 從魯迅的自醒精神看,魯迅是嚴于解剖自己的,嚴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茍,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4、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省的問號。小兄弟為什么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并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懷。
解答
對文章加以咀嚼、品味,進行感情朗讀,理解重點詞、句、段,領會文章中語言的含義和情感。目的在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帶著問題去思考,讀出文章的底蘊來。
解題方法鏈接: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一、朗讀教學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有目的讀書,一定會收到好的效果。二、要不斷地進行朗讀技巧的指導,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以及語音、速度、語調、停頓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要求提出正確、流利、有感情。
范例2 體會《羚羊木雕》一文中作者的創作思想傾向,分角色朗讀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