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處》教學實錄
又有同學補充說:“文中‘我’的感情前后不一致,看來,它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并且文中寫的表現母親對女兒的愛的事例好象與女兒的感情變化有什么關系。對了,感情是全文的線索,事例是在感情變化中逐步展開的。
“對!”師非常肯定地說,不知為什么,竟然有一些激動。
“有道理。”同學們也議論紛紛,隨即,再一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文中‘我’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呢?”
通過討論,同學們很快找到了答案。但這時,師發現,一名同學溜號了,突然想出了一個“壞”主意,讓那名同學上黑板按順序貼上寫有女兒感情變化詞語的紙條。并宣布,如果貼錯了,要罰唱歌。遺憾的是他貼對了——滿足自豪、沉默回避同學、厭惡家、淡忘家、母親、感激、悔悟、流淚。大家沒能聽到他唱歌,不過也許以后他不會再溜號了。
小插曲過后,同學們又展開了對竹棒作用的討論。
有的說它是盲母的伙伴,有的說它是女兒的替代品……說法不一。看來這個地方是個難點。于是,師點撥:“竹棒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具體形象,對這些形象的描寫,其實就是情感的形象抒發,這是抒情散文常見的寫法。文中青石板、小巷等事物也是同理。”
“老師,”一個同學站起來,“文題不符原來是我提出來的,通過您的見解,我明白了,它們不但相符,而且題目擬得非常好。‘小巷’是母女倆家的所在,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小巷之深,代表母女間感情深,正所謂——小巷深處寄深情。”
“好!”師情不自禁地為這名同學喝彩:“她自己解釋了曾經不懂的問題,可見這節課很有收獲,這是我所希望的結果。”
不知是誰說了一句,“小巷深處寄深情,這不是文章的主題嗎。”
“對呀,”師欣慰地說:“大家配合得很好,順利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最后一個任務,恭喜你們!”
三、總結式的拓展
師:“同學們,你是否贊同文中“我”的做法與想法?”
生:“很多同學都不贊同“我”以前的做法與想法子,但肯定了“我”知錯就改的優點。”
師:“同學們談得都很好,我也想說兩句,我要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向我們班的康寧同學表示我的敬意。因為她的父母都是盲人,而康寧卻從沒嫌棄過他們,這種純真的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頓時,教室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在掌聲中,師代表全班同學送給康寧同學一份小禮物,她激動地哭了。
師:“我想以康寧同學為代表的七年四班同學都是深愛著自己父母的好孩子,那么我們就應該好好學習來回報他們的深恩!下面讓我們共同來欣賞一首寫給母親的歌——閆維文的《母親》,肯定心中還會涌起新的波瀾。”
“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三鮮餡兒,有人給你包;你委屈的淚光,有人給你擦。啊,這個人就是娘,這個人就是媽……”教室里響起了嘹亮的歌聲。
四、布置作業
師:“回家后,為母親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表達對她們的深深的愛意。”
五、教學反思
本節課能夠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進行個性化發揮,如讓學生大擔提問,由此引入對課文方方面面的分析等。在積極轉變教師角色的同時,能夠努力改變課堂模式,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但學到了應有的知識,而且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分析能力。但也存在不足,如果改的步子邁得還不夠大;有的時候只注重學生表面上的活躍,而忽略了心理上活躍等等,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