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教案6
導學平臺[課標要求]
1、理解“勇氣”的含義。
2、理解作者的詳略處理。
3、理解人稱切換的表達效果。
4、揣摩關鍵語句的內涵。
5、體會小說表達的主題。
[學法點悟]
1、了解相關的故事背景。
2、透過平靜的敘述,體會感人的力量。
3、不以使用筆墨的多少判斷誰是主人公。
[整體感知]
《勇氣》這篇課文敘述的故事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諾曼底登陸前夕。但作者并沒有描寫硝煙彌漫的主戰場,也沒有寫正義之師如何勢如破竹,節節勝利,而是選擇了諾曼底登陸的前一天,寫了大戰前的平靜,用出人意料的人物,出人意料的情節,出人意料的結局,表現了戰爭中閃現的人性美——讓侵略者無法理解的勇氣。故事發生在哪里?主人公是誰?出人意料之處在哪?
[疑難解析]
質疑:“勇氣”在文中有哪兩種含義?作者更贊賞哪一種?
解惑:一種是美國傘兵的勇氣,他既是為自己求生,也是為正義的事業而生存。一種是法國婦女的勇氣,她是為了支持正義的事業。而后者在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的情況下仍義無返顧、毫不猶豫地再次接受美國傘兵的求救,后者更崇高,更偉大。作者的態度從結尾時空軍將領的話里有所流露。
質疑:法國婦女的勇氣主要體現在她的行動上,文章只寫了她兩句話,你能理解其中的含義嗎?
解惑:面對美國傘兵的請求,法國婦女前后兩次都回答“哦,當然啦”。兩個“當然”表現了法國婦女對正義力量的毫不猶豫的支持和對非正義戰爭、對侵略者的痛恨。第二次說“當然啦”更難能可貴。法國婦女沒有計較第一次救助美國傘兵給自己一家帶來的災難與不幸,或許這種不幸更激起了她對侵略者的仇恨,更堅定了她對正義力量的支持。為了戰爭早日結束,為了讓更多的人不再受戰爭的摧殘,她寧愿承受這不幸,哪怕是再多的不幸,她毅然說:“當然啦。”
質疑: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為什么?
解惑:主人公是那位法國婦女。這要看小說的創作意圖來確定,小說的主題是:兇殘和暴力嚇不倒人民,非正義的戰爭終究要失敗。法國婦女的形象正體現了人民對戰爭的痛恨,以及對正義事業的無私支持。
[語言揣摩]
1、“她是一個幸福的女人。”“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
這位法國婦女有著堅定的信仰,對正義的信仰,對和平的向往,使她充滿了勇氣和力量,使她顯得美麗而高貴,令人景仰。這種信仰使她在危急的時刻作出正確的選擇,因而她是幸福的。
2、“她滿臉蒼白,淚眼模糊。”“她沒有向她的丈夫的尸體看上一眼,一直看也不敢看他一下。”
丈夫的死使她萬分悲痛,突然的不幸使她幾乎不敢面對。然而面對美國傘兵的第二次求救,為了堅定自己的信仰,鼓足勇氣,她力求把自己的不幸放在一邊,義無返顧地再次收留了這個給自己全家帶來災難與不幸的人。這兩句描寫更表現了這位法國婦女的無私和崇高。
[研究課題]
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文藝作品很多,請你在課外收集一些閱讀,歸納一下它們的主題,談談你對戰爭的看法。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導引]
掌握本課涉及的字詞,復述課文,探究小說在人物描寫和情節安排上的匠心。理解小說的主題,揣摩作者敘事的語言,結合課外閱讀,和同學交流感受。
[基礎鞏固集練]
一、字音字義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頎長( ) 熹微( ) 嗚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