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生命》教學參考
(摘自《青島環保》,有改動)
[品評]
作者依據“偉人”理論,緊緊圍繞“生命之網”這一比喻闡發開來,高屋建瓴地指出——“環境問題的實質,不是技術和經濟問題,而是文化和價值取向問題,在于我們是否有一種對生命尊重的感情”,使文章充滿了理性的光輝。作者還注意運用確鑿的數據和事實來述說人類貪欲造成的罪惡,正是人類的濫捕、濫伐,才導致一個個物種在地球上迅速滅絕,這是生物的悲劇,更是人類的悲劇。因為現實觸目驚心,致使作者的筆端也蘊含感情,比如“60億世界公民中,有幾人時常意識到這一點?……維護生命之網的長治久安?”一段,反問句并舉,既深情又深邃,醒人耳目。
[文二]
為所有動物不受虐待(節選)
莽萍
人有許多種學習的方式,全看他們怎樣看待世界。如果覺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為人所用,人是一切生物的中心和主宰,就會無視其他生命的價值,就會把任意濫用和傷害能力低下的其他生物視為當然。
如果我們把自己看作地球生命共同體中的一員,就會發現,我們的許多做法都值得檢討。譬如,在中學階段就用小動物活體來做所謂實驗,就是一個不人道的設計,對于學生的心靈是一種傷害,而不是健康的養料。這一點,連有的學生都已經意識到了。可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和成人教師卻沒有反省。有一位著名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因為反對這種殘酷的實驗課,跟學校和老師作了多次交涉,懇求老師能不能不要傷害青蛙,或者分成小組,共同解剖一只青蛙,而不是人手一只。可是,她到底沒有勸說成功,于是就決定在那一天拒絕到校上課。那是她整個學期第一次請假不去學校。
她的勇氣有沒有引起注意,有沒有成為下一次類似實驗課的真正有意義的障礙,我不知道,但是,我真心為這個中學生的愛和勇氣感到驕傲。她不因為生命弱小就去欺負,不因為善小就不為。
現在許多國家都取消了小學和中學的動物活體實驗。這是近幾十年來環境倫理觀念和道德進步的結果。生物學已經建立很多年了,寫作的書籍成千上萬,現在還有了各種模型、圖譜和視聽網絡可以用來學習。而我們卻要在趕上“發達國家的實驗水平”的口號下,努力設置活體動物實驗課。的確,在以往的歷史上,一些西方國家有過名目繁多的殘害動物的實驗,但是,隨著動物保護哲學和生命倫理觀念的強烈沖擊,動物福利組織的實際抗爭
得到極大的認同,中學里野蠻的動物實驗課逐步被取消,換成觀察動物在自然環境下的生活,或者解剖動物尸體來學習。為什么我們非要做日漸被別人廢除的殘酷實驗呢?在中學階段,有什么知識是非要透過折磨動物來學習的呢?可能,我們需要趕上的不是生物課的實驗水平,而是其他的東西,比如對待動物生命的態度。
香港環保先驅溫石麟在回憶自己怎樣走上以保護自然為己任的道路上來時,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物老師——他大學預科的生物教授。這位外籍老師是他愛護自然的最初的帶領者。一次,他們去香港海邊作海岸生態考察。那位老師站在退潮的爛泥里,告訴正在尋找生物樣本的學生們:你們可以取上來觀察,但是,完事后要放回原位,因為他們是屬于這里的,我們是大自然的觀察者,不應該破壞、擾亂大自然的平衡。這位赤腳站在爛泥里的教師,一直引導著他的學生走向尊敬生命、愛護自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