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教案9
2、文中的重點人物有幾個?
讓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老師小結:有兩個,即美國傘兵和法國婦女。
3、美國傘兵講的故事從課文的哪一段開始到哪一段結束?
讓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老師小結:從第二自然段開始到倒數第五自然段結束。
4、說一說,故事是怎樣開頭、發展、結束的?
讓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老師小結:
①開頭:二戰時,盟軍進攻法國前期24小時在諾曼底地區空投傘兵,美國年輕傘兵在遠離預定地點好幾英里的敵占區著陸。其中一美國傘兵空投地點錯誤,誤入敵人控制區。
②發展(情節發展采用了波浪式結構):這個美國傘兵遇到德國軍隊的追捕躲入一法國農家中,這個法國婦女救了他,但被德軍發現搜出,法國婦女的丈夫被德軍打死。這個美國傘兵在獄中僥幸逃脫,他跑進了樹林里,德軍繼續追捕他,當時的情況又迫使他逃回到這個法國婦女的房子,這個法國婦女再次掩護了他。
③結束:這個美國傘兵獲救。三天之后,諾曼底地區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隊。
5、小說的情節結構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讀完第二部份后,同學們認為哪一段情節是本文的高潮部分?并簡述你們的理由。
讓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老師小結:這位美國士兵重返農家小舍求援,而這位剛剛因這位士兵的到來而失去了丈夫的法國婦女毫不猶豫地再次收留了他,這一情節是本文的高潮,這是最緊張的時候,是最意想不到的舉動,是最能表現他們勇氣的情節。
6、法國婦女的信仰是什么?(老師提示,在戰爭時代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
讓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老師小結:法國婦女的信仰是和平。
7、當美國傘兵第二次回到農家門前時,是什么原因使得那個剛剛失去丈夫的法國婦女再次收留了他?她的勇氣來自哪里?她前后兩次回答說:“哦,當然啦。”這兩個“當然”中所包含的意義是否一樣?
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老師小結:
法國婦女之所以能這么做,是對和平的渴望與信仰,正是這種信仰,使她在剛剛因收留這位美國傘兵而失去丈夫后的慘烈環境中仍然保持著鎮定與善良——毫不猶豫地再次收留了他。
法國婦女的勇氣來自她渴望和平,反對戰爭的堅強意志而迸發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和平是人類的一大主題,維護和平是人類的美好品質,我們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理解這位法國婦女的“反常行為”,才能領會她所表現出的勇氣。
兩個“當然”所包含的意義是一樣的。但是,第二個“當然”包含著更大的勇氣,更加體現出人物的強大精神力量。
8、課文的第三部分(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老師小結:
課文的第三部分(最后四段)寫作者聽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畫龍點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9、文章標題叫做勇氣,作者在本文中也提到了兩種勇氣:美國青年傘兵的勇氣和法國婦女的勇氣,兩位主角的勇氣各是怎樣的?作者更看重哪一種勇氣?為什么?(必須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這一重點和難點)
學生討論,然后回答。
老師小結:
我們先來回答兩位主角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