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氣》說課稿
1、整體感知法
會學。獨立掌握學習方法和規律,形成獨立的學習能力和習慣。在這節課中,學生要進一新課程標準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疑問。因此,在這節課里面,我也采取了整體感知法。
2、問題導讀法。我在這篇文章采用了問題導讀法,所設計的兩個問題,都是為了理解故事情節和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其實也就是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
3、討論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那么怎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怎樣落實新課標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我想小組討論是一個較好的方法,雖然它也有弊端,也還有其它方法,但為激活學生的思想和開拓他們的思維,在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前,在必要時候我還會采用討論法。
四、 說學法
“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也就是說教師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步學會圈點勾畫法,主要是運用在人物分析上。
五、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直接導入)
二、出示目標
根據洋思的教法,每節刻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標學習,避免盲目,讓他們心中知道學什么,結果學得怎樣。
三、指導學生學習全文
(一)學習生字詞
教學大綱要求在小學的基礎上擴大識字量,由于學生語文功底較不扎實,因此,在這節課里面設計了生字詞教學這一環。這一環節主要有兩個驟:
一是掌握生字的讀音;二是掌部分詞語的含義。這些字詞在教案中有列出。
(二)初讀全文,
安排初讀主要是讓學生對故事能了解個大概,同時鍛練學生的閱讀速度,在這一環節,我給學生提兩個要求:
1、在5分鐘內讀完。
2、能把握文中的文要內容,即能說出故事的過程。
(三)理清故事的梗概:復述故事
設計這一環節,目的很明顯,就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的了解程度,同時,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師介紹故事背景
在學生對故事的梗概有個了解后,為了解除學生心中的疑惑,了解故事的背景,進一步激發學習的欲望,我就在此時向學生介紹了故事的背景,背景材料如下:
1939年德、意、日和英、美、法兩個帝國主義集團為爭奪世界霸權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快蔓延全球,短短6個星期之后,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就宣布投降。但具有革命傳統的法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拿起武器,同世界向往和平的反法西斯的人民一起英勇斗爭。1944年6月6日晨,盟軍三個傘兵師在德軍防線后方空降,本文的故事就是在此時發生了。本文是描寫世界著名的諾曼底登陸的一篇文章,雖然沒有描寫硝煙彌漫的戰場,也沒有寫正義之師如何勢如破竹,卻表現了盟軍士兵的機智和勇敢,歌頌了人類對和平的向往與追求。
(五)細讀課文,思考下面問題:
1、本文情節安排巧妙,那么最讓人出乎意料的地方在哪里?
2、課文寫了兩種勇所,分別指誰具有勇氣?具有怎樣的勇氣?你更先贊賞哪一種,為什么?
這是學生讀的第二步,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文中情節,體會故事的精巧構思,把握住文中的兩個出乎意料的情節。在此基礎上,理解文中的兩個勇氣的含義。
(六)精讀課文,完成下列題目:
1、在課文中找出描寫法國婦女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