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教學設計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欲:討厭的事。施,施加。)
4. 通假字:
(1)文學常識
通假字,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有時形體也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語言現象叫做古字的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但是由于語言的演變,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間,現在已不同音了,因此學習的時候要加以注意,準確把握。
(2)本課通假字
① 不亦說乎 “說”通“悅”,愉快。
② 誨女知之乎 “女”同“汝”,你。
③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知”同“智”,智慧。
5. 多義詞辨析:
人不知而不慍(了解)
知 誨女知之乎(明白)
是知也(同“智”,智慧)
人不知而不慍(轉折連詞)
而 溫故而知新(順承連詞)
任重而道遠(并列連詞)
6. 流傳至今的成語: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 重點句分析
(1)翻譯句子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學過的知識,可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做老師了。)
③“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④“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幾個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師在里面。)
⑤“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2)《〈論語〉十則》中是如何談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
談學習態度的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師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談學習方法的有: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論語〉十則》中關于思想品德修養有:1、4、5、6、7、9、10章。
8. 作家作品: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者。封建社會中被尊為“圣人”。他的思想影響極大,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的書,共二十篇。
【模擬試題】
一.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1. 論語( ) 2.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