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語文下冊全冊第一單元教案
明確:這三個分句構成一組排比句,其內容都是在百草園中一些不“規范”的行為,以此來推測離開百草園的原因。表現了兒童覺得被送進書塾是遭到了懲罰的心理。
②這一段字里行間流露了一種什么感情?
明確:這一段用猜測、疑問和無可奈何的語氣,表達了童年的魯迅告別百草園時既無奈又戀戀不舍的感情。
百草園是“我”兒時的樂園,這里能夠自由地觀賞自然景物;這里能夠聽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這種獵奇的心理驅使,想在百草園中尋得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這里還可以學到捕鳥這種本領;這里還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決不能做的把戲——毀墻根、投磚頭、跳欄桿……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潑的、帶有探險意味的,這怎能不是兒童的樂園呢?離開它又怎能不戀戀不舍呢?
這就是課文的第一部分,表現了作者兒時在百草園中的種種樂趣。
⑹布置作業
①背誦默寫課文第2自然段。
②完成課后練習題二、三
③預習后文,準備下節課進行分析。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三味書屋的單調陳設、枯燥生活、失敗教育;和百草圖中情景構成的鮮明對比。
1.檢查背誦、默寫第2段。
2.進行新課。
⑴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11、12兩段,邊讀過考慮:
①三味書屋的陳設是怎樣的?字里行間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②“我”對三味書屋和先生的印象又如何呢?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引導)
明確:三味書屋的陳設單調、沉悶。三味書屋給作者的第一個印象就是“黑油的竹門”,多么沉重、壓抑的顏色,它與百草園中的“碧綠”“紫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屋里的陳設就更單調了,只有匾和畫兒,不象百草園中的生機勃勃。魯迅先生對這里極為熟悉。寥寥幾筆,三味書屋的環境、陳設,使讀者有如目睹。
“我”對三味書屋的主人——壽鏡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說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⑵由學生分角色讀課文第12段至末尾。(一人讀“我”的語言,一個讀先生的語言,一人讀敘述部分)
教師提示:對19段,要注意引號里的句子句逗應該是這樣的:“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上九,潛龍,勿用。”“厥土,下、上錯;厥貢,苞茅、橘柚。”朗讀后引導學生進行分析。
①魯迅先生兒時在三味書屋學習七年,在此文中寫出了幾個方面的學習生活情況?
(學生討論,回答。)
明確:寫出了五個方面的學習生活情況:問“怪哉”蟲——這是不可以的;單調的學習生活,正午習字,晚上對課;逃課到小園中去被先生批評;師生一起朗讀時的情景;課上的意外收獲——畫的成績卻不少了。
②在這五個方面中最使作者反感的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小結:第一個是問“怪哉”是怎么回事。先生說“不知道”,而且臉上有些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他)決不至于不知道……乃是不愿意說。”——這是對壓制學生求知欲的十分不滿。進了三味書屋就要非禮勿言、非禮勿視,要一心只讀圣賢書。可是少年魯迅卻問了讀經以外的“怪哉蟲”,這在老師的眼里簡直是左道旁門,所以不予回答,而且有怒色了。第二個是讀書的內容和形式。老師“大聲道。‘讀書!’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這書讀得多沒勁呀,是在老師的壓力或命令下讀的。讀的又是什么內容呢?有的宣傳“仁”這個虛偽的封建道德。有的低級趣昧地取笑別人;有的宣傳迷信風水;有的拼湊起講古代稅法的話;這些令人難懂而又無用的書,讀不成句,讀錯了也沒有人糾正,只有死記硬背。學生怎能感興趣呢?這和百草園中生動活潑的生活真是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