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語文下冊全冊第四單元教案
16.社戲
一、所在單元:第四單元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并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學習閱讀分析小說的方法,能根據小說的特點,從故事情節入手,把握課文基本內容;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說的主題。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人物描寫方法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3、情感目標:
通過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干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理解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的景物描寫、細致逼真,充滿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入景的,理清故事情節,學習敘事詳略的寫法,這是本文教學的重點。本文通過“社戲”來表達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留戀之情,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課時:兩課時
五、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延伸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及題解;通讀課文,理清脈絡。
一 聯系舊課,引出新課。
問: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哪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什么內容?
答:上學期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了百草園中生活的趣味、歡樂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枯燥。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對大自然,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對束縛兒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
教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文章,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的,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基礎上的藝術概括,它的題目叫“社戲”。
社戲 魯迅(板書)
二 作者介紹及題解。
《社戲》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課文敘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兒”)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在魯迅寫作《社戲》的那個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寫農民;有的人即使寫了農民,也是瞧不起農民,甚至歪曲農民。魯迅能寫出象《社戲》這樣歌頌農民高尚品質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 正音
(歸)。簒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
四 補充注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于“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臺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4)白篷船:船篷沒有加油漆的船,舊時紹興人民一般都使用這種船。(5)烏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課文中指財主鄉紳使用的船。
五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準確讀音,并考慮課文大意。)
六 劃分結構: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板書:段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