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語文下冊全冊第四單元教案
第一部分“我”的樂土平橋村。(從“我們魯鎮的習慣”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第二部分,“我”在樂土中也有不樂的時候。(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
第三部分,“我”與農民孩子們到趙莊去看戲的情景。(從“這天我不釣蝦”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對吃豆和看戲的懷念。(從“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業
讀課文(要求能讀準字音。辨析詞義,復述課文大意。)
第二課時:
1、散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散讀課文,掃除閱讀障礙,完成字詞的積累。
2)、學生在粗讀課文的基礎上概括出主要內容:平橋村是我的樂土,在平橋村我有過童年最快樂的時光。
提問:文章寫平橋村是“我”的樂土,“樂”的具體表現有哪些?這一部分與寫看社戲有什么關系?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a、“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b、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c、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并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這一部分寫“我”在平橋村的生活,目的在于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略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2、再讀課文,理清情節
讓學生細讀課文,根據課文的情節發展將課文分段,把握敘事的詳略。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總結:1)、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釣蝦放牛的鄉間生活。2)、看社戲前的波折。3)、夜航看社戲途中。4)、趙莊看社戲。5)、看社戲后歸航偷豆。6)、六一公公送豆。
3、研讀課文,把握主旨。
提出突破口問題:課文題目是《社戲》,按理文章應該著重寫看戲的經過,然而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寫戲外的天地,是不是偏題了?
1)、社戲到底好看不好看?
學生默讀看社戲片斷,教師歸納:晚上看戲的人不多,演的戲也并不能吊起我們這群孩子的胃口,所以好不容易看到的社戲并不如“我”想象中那樣精彩。
2)、看戲前,“我”經歷了哪些波折?
個別生朗讀5~9節,大家圈劃能體現“我”心情變化的語句,教師總結:“我”的心情經歷了急得要哭——不釣蝦,東西也少吃——高興——輕松舒展的過程,這一過程描繪出“我”對看社戲的渴望,也寫出小伙伴們的聰明能干、膽大心細。
3)、分析第10自然段中的動作描寫。
動詞“點”、“磕”、“駕”等的使用,顯現了農村孩子駕船技術的熟練,生動地表現了少年朋友們的興致和活力。
4)、夜航看社戲途中景物描寫的作用?
學生交流,教師總結:從人的嗅覺、視覺、聽覺等方面描寫夜色,由遠而近,表現了“我”興奮愉悅、急切期待的心情。
5)、看戲歸來途中,“我們”偷豆吃,當時覺得豆很好吃,回來后再吃豆,卻又覺得不好吃,為什么?
學生分角色朗讀看戲歸途中偷豆吃片斷,教師總結:豆未必好吃,然而在“偷豆”吃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讀書生涯中從未有過的刺激和樂趣,更感受到了農村小伙伴的熱情好客、慷慨大方,正是因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羅漢豆有了無比的美味,才使“我”終身難忘。
6)回答突破口問題:課文題目是《社戲》,按理文章應該著重寫看戲的經過,然而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寫戲外的天地,是不是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