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語文下冊全冊第四單元教案
教師總結: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看出,《社戲》這篇小說并不是專門為了寫看戲的,而是通過“我”與農村孩子看戲前后故事的敘述,贊美農民和農家孩子淳樸的品質和聰明的才干,表現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
7)體驗反思:戲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么文章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呢?
教師總結:“我”所難忘的是農村特有的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和諧親密的關系以及人們樸實、善良的品格。對這段生活的回憶也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4、體驗角色,把握性格
這篇文章塑造出一些鮮活的人物形象,同學們先找找看,這篇文章塑造了哪些鮮活的人物?
明確:雙喜(聰明能干、膽大心細)。阿發(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六一公公(寬厚、好客)。
雙喜:看戲前,當“我”因為看不到戲感到沮喪,人們都嘆息地表示同情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提得恰到好處,很容易得到大家的支持。當外祖母和母親還有些不放心時,雙喜馬上表示“寫包票”,同時提出了幾條有力的根據,至使“我”能去看社戲。航船出發了,雙喜“拔前篙”,第一個出動,像小伙伴中的領頭人。這都表現了他的聰明、熱情、機靈、能干。看戲時,雙喜告訴“我”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這說明他已經來看過戲了,這一次是專意陪“我”的。這表現了雙喜對“我”的友愛、熱情。那鐵頭老生沒有表演翻筋斗,雙喜馬上來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這表現雙喜善解人意,對“我”非常體貼。當大家都不想繼續看戲時,雙喜說“還是我們走的好罷”,他了解大家的情緒,儼然像一個兄長一樣。看戲后,雙喜認為多偷阿發家的羅漢豆,阿發的娘若知道了會哭罵的;用了八公公的鹽和柴,老頭子會罵的。這又表明了雙喜考慮周全。
桂生:因沒有給“我”買到豆漿,要給“我”舀一瓢水來喝,這補償對“我”的歉意,他還想出了偷羅漢豆的主意。
阿發:建議小伙伴們偷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純真無邪,憨厚無私。
六一公公:只對小伙伴們摘豆“踏壞了不少”表示惋惜,這是勞動人民珍愛勞動成果的本色;他又親自給“我”送羅漢豆,又表明他的淳樸,好客。
5、作業
1、抄寫詞語。
2、寫作文《童年趣事》,字數500字。
17.安塞腰鼓
教學目的:
l.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
2.理解排比的修辭手法的類型及其在這篇文章中的作用。
3.學習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
重點、難點:
(1)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
(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渾氣勢。
(3)理解排比的修辭手法的類型及其在這篇文章中的作用。
(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
教學課時: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 導語設計
安塞腰鼓是我國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民間舞蹈之一。有人這樣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能勁,揮槌有股狠勁,踢腿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足勁!”今天我們學習陜北作家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動描摹,跟著安塞腰鼓的節奏,體會它的氣勢,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