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語文下冊全冊第四單元教案
“婦撫兒乳”中的“乳”是動詞,作“喂奶”講。
2、通假字:“滿坐寂然”中的“坐”通“座”
3、先讓學生找出表時間性的詞語,并引導學生們掌握它們的不同用法(結合完成“練習三”)
“一時”,同時。“忽”,“忽然”突然發生。“既而”兩事相繼發生。“是時”在特定的某個時間內發生。“少頃”、“俄而”、“未幾”,在很短時間內發生。
4.出示本文古今異義詞,由學生比較古今不同含義。
“會”(適逢) “廳事”(大廳、廳堂) “施”(放置)“聞”(聽見) “奮”(卷起) “但”(只) “雖”(即使)“走”(跑)
5.學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數量的詞,比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適當的量詞。
一(個)人 一(張)桌 一(把)椅
一(把)扇一(塊)撫尺 兩(個)兒
百千(個)人 百千(條)犬 百(只)手
百(條)舌百(張)口
六、檢查課文翻譯。
每一小組抽查一人進行班級文章翻譯接龍游戲。如出現問題教師可進行指導。
七、齊讀課文。
要求:①高聲朗讀,熟悉課文情節。②體會課文語言特點。
八、請一位同學上講臺復述課文。
九、作業:完成課后練習第四題。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二、討論中心思想。
提問:這篇課文記敘了什么內容?通過口技表演,摹擬了哪些聲響?你學了這篇課文以后,有什么體會?
明確:這篇課文記敘了一場生動的口技表演。它著重描寫了一家四口人深夜在臥室里發出的各種聲響,以及一場大火場面中的各種聲響,還寫了聽眾的各種反應。通過口技藝人的精彩表演,反映了我國民間藝人聰明才智和高超的藝術創造力。我們今天應當學習古代藝人這種對技藝精益求精、追求絕妙境界的精神。
三、討論寫作特點。
《口技》作者林嗣環,在文章結尾時感嘆說:“若而人者,可謂善畫聲矣!”《虞初新志》的編者張潮對《口技》的評價是:“絕世奇技,復得此奇文以傳之。”
請同學討論,本文作者在寫作上有什么奇妙的地方:他是怎樣把口技藝人“善畫聲”這一奇技,用文字表達出來的?
(一)、敘事條理清楚,行文波瀾起伏。 全文以時間先后為順序,從施屏障開始到撤屏障為止。口技本身順著賓客所聽到的記敘了三個場面:一是犬吠引起一家四口人的活動;二是不久,全家逐漸入睡;三是寂靜中突然火起,全家卷入火警。三個層次,井井有條,互相聯系,自然合理。口技摹擬的聲響也是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由內到外,由少到多,由靜到鬧,由小到大,使讀者有親聞其聲,親臨其境的感覺。
敘事條理清楚還算奇妙,這篇文章的傳神之處,在于行文波瀾起伏,跌宕多姿。如四口人入睡以后,“賓客意少舒”,波瀾漸低,但“火起”以后形勢大變。全文如音樂的旋律,抑揚頓挫,高低起伏,最后一步緊逼一步,一步高似一步。火起以后,波瀾達到高峰,千態萬狀,令人應接不暇。
(二)、敘事中注意描寫,首尾間注意照應。
一篇記敘文,如果只有平板敘述,而不穿插一些生動有趣的描寫,但不會引人入勝。 本文在正面記敘時,勾勒出三幅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畫面。如各種聲音,全憑描寫的技巧,才能具有直觀性和真實感。又如在敘述口技表演過程中隨時描寫聽眾的反應,描寫他們的神情態度。這種寫法,既能具體地顯出口技表演的效果,又能間接表現口技技巧的高超。 除了記敘穿插描寫以外,首尾之間還注意照應。開始與結束兩次交代了道具,使人感到道具的確簡單,即使全部發揮作用,也難以發出那“百千齊作”的聲音,這就不能不嘆服藝人絕妙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