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詩歌三首》《一條大河》北師大版
(六)舉例說說歌詞為什么要盡可能具體可感,盡可能有特點?
這樣才能使人看得見、摸得著,有感覺,有鮮明的印象,調動生活的體驗,引發內心的感動。 有關道理的評述及具體例子的分析見《長江之歌》練習三、“詞句品味”第2點。
四. 課文講解
《詩歌三首》
(一)文章主旨
《當我死時》是余光中80年代后的作品,浸透著濃濃的愛國熱情。這首詩通過對自己死亡后的想象,表達了至死不渝地眷戀故鄉的情結。
本文選自組詩《黃河大合唱》第二部《黃河頌》。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
《長江之歌》是電視系列片《話說長江》主題歌歌詞。作者以雄渾的氣勢,贊頌了長江的宏偉、壯觀,以真切的情感表達了對長江的熱愛、依戀之情。
(二)重點詩句
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
饕餮地圖,……代替回鄉
解析 余光中用了西方現代詩歌的一種復雜的修辭技巧,用味覺的大吃大喝、食而不厭,來形容視覺的貪婪。想象的奇特在于聯想比較曲折,和一般的日常聯想異趣。雖然是西方現代詩歌的手法,但文字卻是中國古典傳統詩文意蘊,味道十足的,這就構成了一種內在的對峙中的和諧。
啊!黃河!
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
用你那英雄的體魄
筑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
向南北兩岸
伸出千萬條的臂膀。
解析 把黃河比喻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寫出了黃河哺育滋養了世代炎黃子孫的事實;比喻為“民族的屏障”既寫出了黃河天險在地理上的戰略意義,又寫出了黃河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城防;比喻為一個巨人,“千萬條鐵的臂膀”就是黃河的無數支流。這些語言既形象又深刻,令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
(三)寫作特點
《當我死時》
1. 想象豐富,形象鮮明。“葬我,在長江黃河之間”寫出了作者把自己的生命和祖國大地融為一體的心愿。長江、黃河的濤聲是“安魂曲”,祖國大地是“最縱容最寬闊的床”。作者的眼睛“望透黑夜”,“從西湖到太湖”到“多鷓鴣的重慶”,足見作者豐富的想象。
2. 感情真摯,凝重。“當我死時”“一顆心滿足地睡去,在祖國大地上坦然地睡去”以及“用十七年未饜中國的眼睛”“饕餮地圖”描繪出了一位熱愛祖國,至死不渝的赤子情懷。
《黃河頌》
詩人在歌頌黃河之前,先對黃河作了一番描繪,即“望黃河滾滾”所統領的四句。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婉轉/結成九曲回環”,然后縱向描寫黃河的流程——“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后橫向展開——“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
歌詞主體部分以“啊!黃河!”為標志分為三個層次,從三個方面贊頌了黃河的英雄氣魄,即黃河哺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著中華民族勇往直前。
《長江之歌》
運用多種形式反復吟誦,聯系上下文細細玩味,尤其是領悟文中兩次出現的詩句“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的深刻含義。長江和黃河一樣養育了中華民族,我們從她身上汲取了無窮的力量。同樣,我們像依戀母親一樣依戀長江。《長江之歌》下面接著說“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女”,長江變成了人,變成了養育中華兒女的母親。下面作者把長江流經的山脈和注入的大海,用一個比喻結合了起來:“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臂膀,不但有形象感,而且很巧妙。作者的智慧在于,用“臂膀”的比喻把它們聯系起來。“臂膀”是母親的,所引起的聯想,又向另一個方向(人文的方向)生發,所挽起的,就不是高山大海,而是骨肉兒女了。有了這一切,歌詞就不是在感覺上滑行,而是深入到抒情層次,抒發的就是對長江、對祖國的兒女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