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詩歌三首》《一條大河》北師大版
《一條大河》
(一)文章主旨
文章通過記敘自己童年時和“去年”兩次聽《我的祖國》的過程,細致入微地描寫了這首歌帶給作者的心理感受。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藝術的巨大魅力,也表達了作者對童年,對家鄉,對祖國的無限深情。
(二)文章思路
文章總體上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1——7自然段,記敘了作者小時候聽“一條大河”的過程。又分為三層,1—2自然段為第一層,主要交待了背景。3—5自然段記敘了聽歌的過程。6—7自然段描寫了這首歌帶給我的心理感受。
第二部分:第8自然段到結束,記敘了作者第二次聽“一條大河”的過程。也分為三層。8-11自然段為第一層,記敘了郎朗演奏“一條大河”的過程和帶給我的心理震撼。12-15自然段寫這首曲子帶給郎朗的心理感受,它深深地打動了郎朗。最后一自然段為第三層,作者相信這首曲子一定能夠感動所有的華人。
(三)寫作特點
全文充滿了對比和反襯。
首先,是童年時代那奇特的看電影的經歷。文章的筆力集中在看電影的特點上:電影票雖然很便宜,但是,仍然一票難求。文章寫這種院墻外看電影,是為了和日后聽音樂天才郎朗演奏鋼琴曲作對比。為了引出這首歌曲的特殊印象,作者又把它和一般的歌曲加以對比:不像一般戰斗歌曲那樣要讓人盡情“狂唱不已”,而是需要“委婉輕柔地哼的”。這一切都為了引出聽天才鋼琴家郎朗演奏《一條大河》。 縱觀全文,花這么多的篇幅,似乎有點過分。但是,這種印象的特點是柔婉動人,與后來聽鋼琴演奏并沒有集中在柔婉這一點上把二者深刻地貫穿起來。
(四)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
《當我死時》抒發了去國懷鄉的強烈情感,抒發了對祖國的無限思念,表達了思念之苦,表達了祖國統一的熱望。活著的時候不能回到祖國,詩人感到無比的遺憾與痛苦,他用“饕餮地圖”“代替回鄉”,希望死后安葬在祖國大陸,躺在“母親的國度”——長江、黃河之間。
《黃河頌》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頌歌,是我們民族英雄主義精神傳統的頌歌,是我們民族偉大堅強的英雄氣概的頌歌。詩中朗誦詞一開頭的四句集中說出了這一頌歌的核心內容。
《長江之歌》抒發了對祖國母親深情贊美、熱愛的兒女情懷。詩中以長江的美好、博大、仁厚、雄偉的形象象征祖國母親,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無限熱愛、深情贊美的感情。
《長江》抒發對新中國的贊美之情,歌頌了祖國母親所處的意氣風發、朝氣蓬勃的新時代。
第二題
這兩首歌詞中的黃河、長江所表現的精神,練習一的解答已做出了基本的回答。比如,“英雄的氣魄”“民族的搖籃”“甘甜的乳汁”“母親的情懷”“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邊扮演”,“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等。自然地理特性與被賦予的歷史、文化、政治內涵的“相近”“相似”點;有了這些“相似”點,其衍生的聯想才有依據,其象征的精神才是自然的。
第三題
這篇散文的特色,一是歌曲表達的熱愛祖國的情感是普通人心中都有的一種美好動人的情感。二是歌曲的旋律是柔美的、柔婉動人的。三是歌詞中的意象、形象既是大眾化的,又充滿詩意,特別是它們既都直觀可感又都很有特點,很容易激活中華兒女的生活經驗。比如說熱愛和平、不怕戰爭,只用了兩個可感的意象(好酒、獵槍)就表現出來了。將文字難以表述的屬于聽覺的音樂表現了出來。如下幾點:①用視覺來表現。“像靈巧的船槳劃開了寧靜許久的畫面,那清凌凌的波紋舒緩地蕩漾開來”,這個畫面和音樂旋律的輕盈、柔緩是協調一致的。②文中先用一個動作暗示樂曲開始時的柔和、輕靈,即“郎朗的手像氣功狀態中的起式,緩緩地飄落在鍵盤上”(尤其是“飄”字)。③用了比喻和通感。上述①、②點都用了比喻+視覺,即“通感”的手法。④用了“效果”手法。看完電影出場后的美好心情是一例,“排簫般共鳴”“合唱”等也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