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巨人貝多芬》備課助教資料
三、教學步驟
建議共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
1.布置課前預習:要求學生課外查閱貝多芬的有關資料。
2.可以讓學生欣賞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錄音導入課文。
3.檢查預習。
先讓學生交流由查閱貝多芬資料中獲得的對貝多芬的印象,歸納出貝多芬的主要性格特征。
教師加以點撥,歸結到他對不幸命運的抗爭上。
4.對照預習,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反映貝多芬對待厄運的態度和感受的語句和段落。
5.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文中幾個難句的含義(難句見“問題研究”)。
6.布置作業:要求學生選擇同班同學進行肖像描寫。
第二課時
1.指定學生朗讀課文第6、7、8段。
2.組織學生討論本文肖像描寫的好處。
3.教師進行總結。
4.同學交流肖像描寫練習作業,交換評閱。
5.布置作業:根據課堂討論和同學評語,修改前一課時的肖像描寫作業。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何為,原名何敬業,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歷任報紙記者、刊物編輯和電影文學編輯,1937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寫過詩歌、小說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從事散文的創作,著有《第二次考試》《織錦集》《臨窗集》等散文集。
何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進行深入的開掘,同時,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動性,有較精巧的構思和深遠的意境,語言簡潔優美。
二、貝多芬簡介
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出身科隆選侯宮廷歌手世家。自幼跟從父親學音樂。19歲于波恩大學旁聽哲學,接觸資產階級革命啟蒙思想。1787年起任音樂教師。1792年定居維也納,三年后出版第一部作品。自此開始創作生涯。1820年兩耳失聰,但從未輟筆,畢生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理想,其主要作品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表現出人類的英雄氣概。晚年處于梅特涅反動統治和封建勢力復辟時期,部分作品流露消極情緒,但仍不失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熱切向往。其創作繼承海頓、莫扎特傳統,吸取法國大革命時期音調,鼓舞人心,激勵斗志。為使音樂表現戲劇性對立,在創作手法上進行多方面的革新:運用廣泛發展的對比主題,富于動力的和聲進行;擴展奏鳴曲式結構使之適應矛盾沖突,深化了引子與再現以及尾聲的表現意義。在套曲中善于以充滿動力的諧謔曲代替雅致的小步舞曲,賦予管弦樂曲以交響性構思的配器,并在交響樂中引用人聲等。其創作成就極大地深化了音樂藝術的思想性和表現力,對后世有極深遠的影響。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最為著名),歌劇《費黛里奧》,戲劇《哀格蒙特》《雅典的廢墟》配樂,鋼琴協奏曲五部,小提琴協奏曲一部,弦樂四重奏十六部,小提琴奏鳴曲十首和彌撒曲兩部等。
(摘自《辭!,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三、關于貝多芬(豐子愷)
1.英雄的貝多芬
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僅在于一個音樂家。他有對于人生的大苦悶與精練的美麗的靈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
在貝多芬稍前的時代,歐洲樂壇上的大圣是莫扎特。然莫扎特的音樂的價值,畢竟止于一種“音的建筑”,即僅因音樂的“美”而有存在的意義而已。至于貝多芬,則更有異彩,他的音樂是他的偉大的靈魂的表征。莫扎特的音樂是感覺的藝術,貝多芬的音樂是靈魂的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