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古詩四首教案(人教版)
一、任務分析這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五課。這個單元所選課文主要都是有關四季的課文,為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單元目標中,除了反復朗讀,感知內容大意,還要品味詩文優美的語言。同時,這也是初中階段第一次學習古詩,在詩歌內容上,它們都是寫景的;在詩歌形式上,它們又都是抒情的。由此,可引王國維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來加深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
二、 學習目標
(一)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這四首詩;
2、品味其優美的語言。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了解作者背景,聯系生活實際及個人經歷,理解詩歌的主旨。
(三)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喜歡上古詩詞,提高審美情趣。
三、 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
1、誦讀并課堂背誦;
2、品味詩歌的語言。
(二)難點:
體會詩歌意境。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span>第一課時>
學習內容:
《觀滄海》、《次北固山下》
1、導入新課:(介紹背景)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秀作品。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主問題]
全詩以哪個字展開來寫的?
追問:
1、“觀”是什么意思?看
2、怎么樣“看”的?東臨碣石遠眺
3、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確]
①全詩以“觀”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②全詩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
——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
——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描寫的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3、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4、課堂背誦。(分八組)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1、導入新課
唐詩發展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如果說將這四個階段比作一個人的四個時期,那么王灣就是一個介于少年和青年的高中生。王灣作為開元初年的北方詩人,往來于吳楚間,被江南清麗山水所傾倒,并受到當時吳中詩人清秀詩風的影響,寫下了一些歌詠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兩句,得到當時的宰相張說的極度贊賞,并親自書寫懸掛于宰相政事堂上,“每示能文,令為楷式”。由此,這兩句詩中表現的那種壯闊高朗的境象便對盛唐詩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到唐末詩人鄭谷還說“何如海日生殘夜,一句能令萬古傳”,表達出極度欽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