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詩兩首》人教七上14
六、小結:多么奇妙的想像,多么美好的詩歌,請大家課外閱讀《星空》,詩歌能讓你更加領略生活的美好!
七、作業布置:背誦默寫兩首詩。
學生展示搜集的資料,教師補充。
《星空》寫于1921年至1922年,當時是五四運動后,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向往光明的未來。但五四時期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消退,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的失望和悲愁情緒,但也表現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課兩首詩都是選自《星空》。
三、寫作背景介紹:
1919年5月4日,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在全國展開,許多仁人志士為此熱血沸騰,以為黑暗的中國從此有了新的希望。不久,“五四”運動的高潮過去了,中國又陷入了死一般沉寂的黑夜中,此時,郭沫若從日本回到祖國,目睹眼前的一切,他一度的興奮激動變為了失望和痛苦,但他并沒有悲觀絕望,依然執著地尋求光明與理想,于是,他寫下了這首美麗而又迷人的詩。
學生注意朗讀節奏和重音,并用鉛筆做上記號。
(3)明確這首詩的節奏和重音的劃分: 天上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學生討論并歸納:
(1)“街燈”與“明星”的共同特點是“無數”和明亮。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就自然聯想到明星(這是類似聯想,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包括接近聯想、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和因果聯想等。)并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這種聯想具體表現出來。同理,作者看到“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聯想街燈。這樣描繪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對光明未來的追求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1)逐步展開想像的過程:
街燈
天上的街市
明星
珍奇的物品→自由的牛郎織女
(2)神話故事中牛郎織女被無情地分隔在天河兩岸,而在詩歌中,他們在一起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詩作中描繪了兩幅令人心醉的圖畫:騎牛圖、閑游圖。“美麗的街市”、“世上沒有的珍奇”表現了牛郎織女的生活很富足;“閑游’’表現了牛郎織女生活的自在、舒適、幸福;“淺淺的”說明了牛郎織女可以自由地往來,已經不是神話傳說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見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樣美好。
(3)他改寫了神話,想像牛郎織女在天上過著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天上街市的美麗、富庶、幸福、自由體現了作者對當時黑暗現實的揭露、否定,表達了詩人對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