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詩兩首》人教七上14
(4)詩中的“定然”、“定”表現的明明是想像的內容,卻用斷定的語氣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信心,使讀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不求談得多么全面,只要談出自己的體會即可。
1、詩句押韻、和諧。例如第一小節的韻腳“星”、“燈”;
2、用詞準確。例“珍奇”、“淺淺的”
3、語氣親切。例“我想”、“你看”等。
學生合作、討論、交流:
1、第一節描繪了靜謐的夜景,屬寫實,第二節屬想象,無論是寫實還是想象,都突出了夜晚的“靜”。
2、這是一個“平和潔凈”的世: 淡淡的月光,籠罩著翠綠的松林,還有旁近的村莊。月色白而淡,是一種朦朧的美;松林綠而濃,有一種蒼勁之美。夜空明凈,月朗星稀,抬頭還可依稀瞧見團團白云,更有幾點星星點綴天幕,似從白云縫隙漏出。給人的感覺是──朦朧、恬靜的美。
結尾讓人產生無盡的回味和神往!這正是詩歌的留白藝術。寫作本詩時,已是“五四”運動退潮后的低沉時期,思想上的苦悶與矛盾,內心中的痛苦和煎熬,讓詩人怎能不鮫人泣珠、杜鵑啼血! 聯系詩人當時的心境、處境,當時的社會現實,來填補這未說出的內容——是懷戀親人,期待著即將來到的甜美的團聚;是思戀家園,期待著它們走出愁霧早見清朗;是孤獨、無望,期盼美好自由溫柔的人間——總之,這空白可填的有很多,它包含著詩人對祖國、對家園、對人民的一片深情。
讓學生談談,然后明確:
1、這首詩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著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把握好詩歌美好、恬靜、清新而略帶一絲憂郁的感情基調;朗讀時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輕松、柔和、舒緩。
2、第一節的景物描寫,是想像的基礎,而沒有了第二節的想像,第一節的的景便沒有活力,沒有生氣。有了第二節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無奇的景變得空靈、美麗。
這個練習很簡單,是學生學習聯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礎性練習,學生說的答案合理即可。
【板書】
《靜夜》
郭沫若
月夜晚景(寫實):朦朧、恬靜的美
鮫人泣珠(想像):一個凄美的故事,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失望,對祖國、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