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馬說》學案
一、情景導入 明確目標:這篇《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學習目標: 1.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2.理解文章的寓意,體會作者的情感。 3.背誦課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寫法。困惑感悟
二. 自主合作 探究新知:探究活動(一):預習課文1給加點字注音。 祗( ) 駢( ) 盡粟( ) 一石( ) 槽櫪( )( )2.走進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現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詩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謂郡望(郡里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3.《馬說》解題“說”:是古代的一種托物寓意的議論體裁。 “說”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 “馬說”這個標題,是后來人加的。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說說千里馬”或“說說千里馬的題! 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
4.文體 “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寫法靈活,跟現代的雜文大體上相近。它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比“論”隨便些“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
5.背景 見情景導入6.原文感受: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zhǐ)辱于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于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馬也。7.譯文: 世上有伯樂,這以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沒,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根據千里馬日行千里的特點來喂養它。這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飽,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不能顯現出來,想要和一般的馬一樣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方法,喂養它不能竭盡它的才能,馬鳴叫但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起馬鞭面對千里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能識別千里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