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人教七上14
《羚羊木雕》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一直以來,眾多人都局限于將本文定位為一篇反映親情、友情的文章。旨在揭示子女與父母發生了沖突時,應該怎樣與父母溝通,怎樣正確對待友情。而實際上從物質之利、朋友道義和話語霸權的角度切入,可以為文章打開一個全新的解讀空間,提升文章的審美空間。
二、教學時間:一課時
三、教學流程:
1.新課導入——少年愁苦誰人知?
辛棄疾曾經在一首詞中寫道“少年不知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天我們就要在這滿目秋色中談談年少的愁苦,在學習和生活尤其是家庭生活當中,你們最大的愁苦是什么?
我們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很愛我們,但他們的愛用錯了方式去表達,從而造成了我們內心的愁苦,剛才每位同學的愁苦之情都是溢于言表,也許這就是我們成長的煩惱,而今天我們要走進的是另一位少年的愁苦世界,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羚羊木雕》。
2.文本研讀
速讀課文,并說說發生在“羚羊木雕”身上的故事。
概括得很到位,點出了文章的中心人物和事物,他們分別是羚羊木雕,我,父母和萬芳,并且還說到了逼字,那么我們能不能在文章當中找出一句話,這句話能把這幾個要點都包含進去呢?
他們馬上會逼我去向萬芳要回羚羊。
結合文中具體句子談談:
他們是誰?——父母
而對父母而言羚羊木雕的價值到底有多大呢?——貴重的東西
“那么貴重的東西怎么能隨便送人呢?”
“這樣貴重的東西不像一塊點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張呢?”
“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媽媽也舍不得送人啊!”
“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貴的木雕!”
可是在我的觀念里,當媽媽沒有向我說明的時候,羚羊木雕有這么大的價值嗎?
沒有,它只是爸爸從非洲帶給我的一件工藝品,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不是保險柜里,在我心里也許它就是一塊好看些的木頭。
父母把這么貴重的東西送給了我,說明了什么?
他們很疼愛我
而在文章當中,我到底具備了怎樣的身份呢?
我是父母的(孩子)——
這意味著什么?
在父母眼中我是怎樣的一個形象,我還是個“小朋友”,我還不能獨立自主,我的行為還要受到束縛。
而身為孩子,內心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可是父母了解我這樣的想法嗎?
我除了是父母的孩子,我還是萬芳的(朋友)——并且在我心中萬芳是個怎樣的朋友?:仗義
你從文章哪里看出了萬方的仗義?
父母知道萬芳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嗎?
剛才大家說我是羚羊木雕的(“主人”),但我是真正的主人嗎?你是如何理解的?
羚羊木雕的(“主人”)——只有使用權,沒有支配權,這么名貴的木雕,父母把它送給了我,這說明父母很疼愛我,可是疼愛并不等于理解。當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把它我僅僅是把它作為代表友情的信物送給了我最好的朋友的時候,他們卻逼我去要回來,
一個逼字,充滿了很多的無奈與感傷,而我受到的逼迫首先是來自語言上的,而媽媽對我的逼迫是從哪里開始的呢?
——“那只羚羊哪兒去啦?”
(換成“孩子,那只羚羊哪兒去啦?”朗讀感受,體會區別)
說明媽媽很重視那只羚羊木雕,當時的心情非常急切。